9月12日,第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黃山舉行。大會主題為“unesco名錄遺產·氣候變化·空間技術”,旨在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間技術進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以及世界地質公園的保護和管理。
結合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大會聯合主席、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主任、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對于人們了解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土地利用情況和土地覆蓋格局的變化以及城市和其他人類居住區的擴展情況,對于世界名錄遺產地的監測與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指出,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unesco名錄遺產分布廣、面積大、種類多,空間技術在這方面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中科院和unesco的支持下,hist發展迅速。未來中科院將繼續大力支持hist的發展。
據了解,黃山對話會是由依托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建設的hist聯合黃山世界遺產管委會于2014年創辦的一個國際平臺。本屆對話會由hist、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主辦,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承辦。大會為期3天,共設置7場大會報告、2場專題討論會、40個口頭報告,并將于9月14日討論產生《黃山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