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環球動態 » 正文

      國外“長城”咋修復 耶路撒冷古城墻曾三維掃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0-09  

        最近的幾天,一則“最美野長城被抹平”的消息被各大網站轉載,盡管有關方面一再強調,這一影響審美的修復是根據科學的維修方案所做,但仍然難以撫平人們的憤怒。此事也引起了包括BBC在內的多家外媒進行報道。

        其實,除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外,在其他國家也有不少類似的“長城”,這其中就包括英國的哈德良長城、以“哭墻”聞名于世的耶路撒冷古城墻等等。

        遭遇風化、雨水侵蝕幾乎算是所有這些古城墻都要面對的命運,也因此,對它們的修復成了一項難題,“這種難度不僅來自技術上。技術人員都是懷著最好的本意,但同時卻不得不面臨有限的實踐條件。”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藝術文化學院教授皮特·斯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小資料英國: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位于英國不列顛島,始建于羅馬帝國時期,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全長約118公里,包括城墻、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戍邊系統。

        據公開資料顯示,公元122年,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稱之為哈德良長城。

        哈德良長城城墻大多使用的是當地的石灰石,不過在西邊的一段使用的是草泥,因為附近沒有石灰石。如今的哈德良長城是英格蘭北部最受歡迎的景區,并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每5年制定一份管理規劃

        據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藝術文化學院教授皮特·斯通介紹,英國政府早自1880年代起,就開始介入哈德良長城的保護工作。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定了《古跡與考古地區法》,并于1928年把哈德良長城置于該法律保護之下。

        哈德良長城的保護有三個顯著特點:每5年制定一份統一的管理規劃,不僅確定5年內要達成的中期目標,也確立了對未來30年保護管理工作的長期指導原則。

        規劃還確認了對保護工作的四項基本要求,這四項要求是:第一,保護考古遺址和周圍有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第二,促進符合世界遺產保護的農牧業體系的發展,以免現代農耕或畜牧方式改變原有景觀;第三,合理規劃公眾游覽路線和游覽方式,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通過遺產管理促進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此外,設立了定期監測長城保護狀況的機制,利用一切可行機會改善長城的保護工作。

        手工修復采用原始材料

        “對于這些古遺跡來說,最好的修復辦法當然是采用和建造時期安全相同的材料。”皮特·斯通說。但由于經費、取材等現實原因,實際的修復工作中往往很難做到如此。

        2013年8月,英國曾經展開過一次關于哈德良長城的修復工作。這次修復耗資50萬英鎊,由哈德良長城信托基金出資,耗時兩個多月。

        整個修復過程幾乎沒有采用現代化技術,全部由工人們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完成。工匠們從長城較為堅固的部分找出一些羅馬時代的石頭,將它們用于加固脆弱的部分。出于對遺跡的保護,工人們并沒有使用太多其它的材料。

        展開修復之時,正值蘇格蘭獨立公投開始之際,橫跨英格蘭和蘇格蘭境內的哈德良長城自然也因此受到關注。一名工人還曾開玩笑說,“如果蘇格蘭成功公投獨立了,那我們真得用混凝土來重新修一遍這個墻了。”

        小資料:耶路撒冷古城墻

        耶路撒冷舊城位于耶路撒冷的東方,面積僅1平方公里。東臨橄欖山,南臨錫安山。耶路撒冷舊城是不規則的四邊形,海拔720-790米。現今的城墻是500多年前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代重建的,由一個名叫索里曼·埃爾·馬尼菲科的蘇丹人主持興建,最終于1541年完工。

        建成后的城墻長4公里,高度在5-15米之間,有34座城堡和7座城門。這些城門有的開放,有的已被石頭封死。最主要的城門有4個,即雅法門、大馬士革門、錫安門和獅子門,它們按羅盤針所指的四個方位建造,分別通向國內的四座主要城市。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墻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修復計劃啟用三維掃描

        2007年4月,以色列政府正式通過了一項為期5年的耶路撒冷古城墻修復計劃。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官方首次推出一項專門的修復計劃,上一次如此大規模地修復古城墻,還是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占領時期。

        據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這項修復計劃以保持現狀為主要原則,為了準確修復,工人們通過三維掃描,繪制了城墻的數字空間結構圖,以準確了解城墻概況并設置修復方案。之后,對城墻周邊的地理環境、動植物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做了詳盡調查等等,之后才著手制訂具體的修復計劃。

        此外,他們對影響城墻的植被一律進行清理,同時工人們還對松動、破損的磚石進行相應的加固,并在連接處重新進行了粘合。

        在修復過程中,古城墻上的鳥窩得以保留,但長在石縫中的數百棵扁桃樹被移除,因為這些樹木的根部會破壞石塊。工人們還用三維激光設備掃描了古城墻,記錄下每一塊磚石的狀況以及那些已經較為脆弱的部分。

        是否修復彈痕曾陷入兩難

        耶路撒冷古城墻自建立至今,已歷經了無數次的歷史變遷,但古城墻遭受的創傷更多是來自于耶路撒冷遭遇的戰亂。因此,此次修復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也包括對城墻上的戰爭“遺跡”進行修復。

        據以色列國家文物局參與此次修復的阿維·默西亞介紹,在當時的修復中,技術人員曾面臨一個兩難困境:究竟是為了紀念教育意義而保留這些戰爭留下的痕跡,還是從保護文物本身的角度出發,去修復這些彈痕使文物回到最初的狀態?

        作為古城墻最出名的城門之一,錫安門的修復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對我們來說,它的教育層面的意義顯然是很重要的,但同時我們也考慮到了作為珍貴的古建筑遺產,它有它的藝術價值。”經過再三考慮,阿維·默西亞和同事們決定,一方面要保留其歷史教育意義,即保存了門體上的彈痕,但同時,也對城門名稱處以及周邊墻體進行了必要的修復,以保存其作為古建筑的價值。

        為了不影響古城內做生意的人們,修復工作大多在夜里進行。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