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柴達木,正是秋季,柴達木秋天的天空,清澈瓦藍,在遙遠的群山上方,秋風催趕著片片疾馳的行云。
從德令哈市出發,經尕海湖、旺尕秀山,穿過滿眼皆是鹽堿地的戈壁灘,沿著德都公路行駛100公里,折東便駛入素有“青海月牙泉”之稱的金子海。
金子海,烏蘭縣目前唯一存在的一處濕地,依然被周邊2.7萬公頃黃沙簇擁和包圍著,流沙已經進入了湖水。近日記者跟隨全國的一些生態專家學者走進這里。站在湖邊遠眺:湖的西邊與北邊是連綿起伏的沙梁,東邊也是黃沙相連,南邊則是0.7萬公頃的沼澤,并形成了由柴達木盆地發源最長的素棱格勒河,一直自東向西流向盆地最低處的北霍布遜湖。
金子海,一個響亮的名字,如今這里是國家級沙漠公園。為緩解沙漠繼續向東蔓延的速度,2012年開始,烏蘭人在湖東的沙丘迎風坡上設置網格沙障,選用耐旱耐寒的鄉土樹種青楊、新疆楊和梭梭,采用喬灌混交林防風固沙133公頃。看著沙丘上那一棵棵頑強生長的小樹,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會長安豐杰不禁感慨,這要付出多少艱辛努力啊!
金子海封禁區只是烏蘭縣防風固沙的一個點,保護區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設置圍欄、固沙壓沙、人工自然修復及道路、管護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天然植物創造休養生息、滋生繁衍的條件。據了解。這個縣經過8年的努力,先后在315國道、青藏鐵路沿線及銅普鎮實施這樣的固沙項目,截至目前實施了工程固沙1028公頃,防風固沙林734公頃,封山育林8000公頃。通過幾年來的努力,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風沙的危害。
從金子海調頭,沿著315國道一路向西,穿過德令哈市,再向西行駛60公里,便到了懷頭他拉鎮,這一段近60公里的路程,315國道、青藏鐵路幾乎并駕齊驅,這也是近年柴達木人植樹造林的主戰場,在公路、鐵路兩旁已經形成了平均間寬20米的一道道青楊、新疆楊和檉柳構筑的綠色通道。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業局局長劉國順告訴記者,青藏鐵路、315國道德令哈段地處流動沙地前沿,人為活動加劇了荒漠化的進程,為此,我們以防風固沙、綠化、美化交通沿線為核心,在沿線實施了綠色通道工程,其中從尕海火車站至烏蘭干溝段長達40公里的路段全部是滴灌造林,在青藏鐵路厚日-連湖段119公里的鐵路兩側人工植樹造林287公頃,設置網圍欄230公里;在315國道長達40公里的德令哈段打井14眼,營造防護林267公頃,而在其向南向北延伸的數百公里的荒漠草原則實施了公益林封育工程。
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屬高寒干旱荒漠區,干旱期長達9個月。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7~200mm,多年平均年蒸發量2500~3000mm左右,干旱、風沙、鹽堿嚴重影響著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青海省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柴達木大部分地區采取了宜造則造,宜封則封,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措施來恢復和保護植被,而在兩座城市和6個縣、行委周邊及綠洲農田區則采取灌溉方式營造防護林。
懷頭他拉處在沙漠邊緣,再往西便是茫茫戈壁和沙漠了,由此向南是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這個2000年建立的保護區,2013年6月國務院將其升格為以保護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分別由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的3大塊相對獨立的區域組成,面積37.34萬公頃。
在這里,記者驚奇地發現,在原始野生梭梭林的邊緣,海西林業人成功種植了333公頃人工梭梭樹,與3333公頃枸杞林連成一片形成一道壯觀的綠色屏障,將隨西北風移來的沙子牢固地封鎖在了原地,大大減輕了沙漠對農田和牧場的危害。
不起眼的梭梭樹,是柴達木人用來固定沙丘的。如今在梭梭樹的根部長出了被稱為“沙漠人參”的蓯蓉,這是海西州繼枸杞產業之后培育的又一個林業經濟亮點,今年懷頭他拉的每畝(0.0067公頃)蓯蓉產量達到300根,目前,全州肉蓯蓉種植面積已達493公頃。
枸杞是柴達木的鄉土樹木,如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枸杞林已經葉綠果紅,隨著枸杞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柴達木的林地也在增加,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減少農田用水量等發揮著越來越明顯作用。目前,海西枸杞種植面積已達3.3萬公頃,其中生態枸杞林0.5萬公頃,年產量達到6萬噸,綜合產值達到60億元左右。
德令哈市在尕海、戈壁、懷頭他拉等地已經建成5個枸杞基地,面積達6700公頃,每年帶動附近3鎮10個村1600戶4000余人從事種植、撫育管理等,人均年收益5000元左右。
對這一既有經濟效益又能防沙治沙的樹木品種,生態專家在柴達木有這樣的測試:利用枸杞改善環境效率高,成本低,種植一棵一般的喬木價格在3-15元之間。種植綠地與種植枸杞的投入成本基本上一比數十倍,也就是說種一平方米的綠地需用的費用,就可以種植幾十平方米的枸杞。2萬公頃枸杞林每年固定的二氧化碳折算經濟價值為7億元,每年可釋放氧氣51.2萬噸,折算經濟價值為25.6億元,合計32.6億元。
面對荒漠化,海西州為防沙治沙做出的努力是值得人們關注和敬佩。
他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求生存、圖發展、謀富裕的根本大計和最大的基本建設。近年來,該州進一步明確了“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林業生態建設方針,確立了“生態立州”的發展目標,在全省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政策,同時緊緊抓住國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機遇,大力推進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使全州生態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截至2015年,全州林地總面積達到了2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5%,主要城鎮、公路、鐵路、工礦企業等周邊沙化土地得到了初步控制,全州荒漠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減少了2.8萬公頃,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較2009年增加了30萬公頃,實現了林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初步擺脫了生態建設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困擾。尤其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結合“三北”、退耕還林、重點公益林、封禁保護區等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5萬公頃,包括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草、工程治沙;新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5處,面積41萬公頃。保護沙生植被面積達到143萬公頃,共完成防沙治沙投資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