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體量巨大,僅依靠國家政策支持還不夠,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才是關鍵。”包括政府部門、咨詢機構負責人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曾這樣表示。而目前從多地經驗看,PPP模式已經被多地采用。
年均4000億投資受熱捧海綿城市仍存PPP之憂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北京通州區和延慶縣將作為試點建設海綿城市。一時間,海綿城市再次受到社會關注。
據了解,自去年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有大量項目落地。今年第二批試點已陸續進行開展和項目招投標等工作,第三批試點城市建設預計在明年啟動。業內人士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市場從一開始的“看起來蛋糕很大”,企業不清楚如何參與并分割市場,逐漸演變成不同類型的企業積極參與,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
在建設實踐中,一些試點城市采用PPP模式,吸收社會資本。“但PPP模式在運作中,需要厘清政府與企業的權利義務邊界,實現按照效果付費。”業內人士表示。
PPP模式績效考核是關鍵
多地采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在運作中,需明確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權利、義務邊界,實現依效果付費
據了解,今年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簽約鎮江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成為項目社會資本合作方。項目包括污水處理廠改擴建等工程。根據PPP項目方案,項目總投資13.85億元,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的1/3,即4.62億元。由鎮江市水業總公司代表鎮江市政府出資30%,由社會資本出資70%,雙方共同完成資本金出資,注冊組建新項目公司。新公司將通過融資手段籌集9.23億元,用于鎮江海綿城市項目建設。
雖然一些地區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中較為成功,但是能否按照規劃完成項目建設,使海綿城市真正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功能成為業界關注重點。
在今年的一次專業論壇上,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文堂表示,海綿城市PPP市場化運作模式應以效果為核心,以詳細的過程數據為支撐,建立可評估、可追溯的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管控平臺及考核評估體系,支撐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監管、考核評估與綜合管理,從而形成以目標、問題為導向的建設模式,將建設效果聚焦到實施效果上。
如果要實現依效付費,必須明確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權利、義務邊界,按效付費的邊界條件是關鍵,唯此才能在保證效果的基礎上優化系統,減少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有水務企業負責人介紹說:“在PPP模式中,雖然已經切實感受到政府角色的轉變,但是由于邊界條件不清,回報模式不明,對于海綿城市建設還應持審慎態度。”
河北省遷安的績效考核方式為理清政企關系、項目邊界,實現長期按效付費提供了一種選擇。據了解,遷安項目采用整體打包,涵蓋公建、道路管網、水廠、河道等共9類子項目。其中污水處理廠項目采用BOT、ROT模式,道路管網、綠化改造、建筑與小區等景觀項目以及海綿城市一體化信息平臺項目擬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運作方式。
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透露,績效考核指標多是由PPP咨詢公司和技術支持單位以及業主代表共同研究制定,包含水環境、水安全等細化指標。武漢、固原、萍鄉等地的一些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也都會采取這種模式。
事實上,遷安針對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設定了不同的考核方法,在運營階段,包括項目效果考核及整體效果考核。對PPP模式中9個子項目,分別按季度進行水質、徑流控制率等項目效果考核,作為運營服務費50%的支付依據。對海綿城市整體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每年進行一次整體效果考核,作為運營服務費剩余50%的支付依據。
真建設考驗真功夫
企業首先需注意技術風險,還需注意項目的復雜性和邊界條件帶來的風險,以及項目時間比較長帶來的風險
在前不久舉辦的互聯網+中國生態城市高峰論壇上,E20平臺合伙人肖瓊從項目市場化及可操作性角度,將海綿城市項目建設所涵蓋的內容梳理為:生態治理、水環境治理、信息化管控平臺、城市道路與棚戶區及新舊小區建設改造5部分。她將之稱為“真”海綿城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落地的真海綿城市項目占總項目比例的12%,投資金額在11億元—50億元之間。”她說。
而這類綜合項目的拓展促使參與企業的類型發生變化。在本屆論壇上,王家卓表示,過去幾年海綿城市建設的參與企業,大多是以透水鋪裝、雨水收集等產品供應為主的企業。隨后,傳統水務、環保、園林等企業進入建設市場。目前,大型央企,例如中建、中電建、中鐵、中交等企業也陸續進入。“比如河南省鶴壁的海綿城市PPP項目,中標方是中國鐵通。這給傳統環保企業帶來了壓力。”
壓力同時也是動力。一些傳統的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在項目中尋求自身價值的差異化和提升。在日前舉行的2016城市可持續建設國際會議上,首創股份總經理劉永政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等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例,表示企業將通過建設經驗的積累,培養水環境管理、城市大物業、信息化管理及城市服務等綜合能力,將海綿城市的綜合價值發揮到最優。
此外,王家卓也提醒一些采用PPP和總承包方式參與建設的企業注意風險,第一是技術風險。“如果企業采用的技術路線不能達到環境績效的要求,根據環境績效服務合同的約定,可能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但是沒有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最后可能面臨巨額經濟損失。”
第二是項目的復雜性和邊界條件帶來的風險。“因為PPP項目涉及了后期的運營維護,這些運營維護比較復雜,涉及到與市政、城管、園林等部門的分工協作,這需要企業進一步研究創新運維模式。”
第三是PPP項目時間比較長帶來的風險。“20年—30年的運營期,尤其是流域治理,中間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上游的大量開發、流域中人口的增加導致污水量的快速增大等,都可能帶來一些風險。”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