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森林城市:創出“浙”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02  

        浙江省11個設區市中,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有九個,比例達到81.18%;

        創建了62個省級森林城市、269個省級森林城鎮和1294個省級森林村莊;

        1.2億人次義務植樹3.62億株,建設森林通道1.72萬公里,完成沿線林相改造120.9萬畝,河道綠化和防護林建設15.8萬畝,實施重要濕地生態修復項目70多個。

        ……

        而這一系列數據的背后,均離不開浙江省自2008年以來持之以恒的森林城市創建活動。

        如今,已經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浙江省,現有12個“國家森林城市”,數量占全國總數的10.2%。然而,面對這傲人成績,浙江人卻并沒有停下腳步。

        拓空間水上建“綠廊”

        壁畫、雕塑、園林、廊亭,一條長達11公里的綠色長廊將此一一體現。

        10月13日,站在以榕樹等鄉土喬木為主、綠地面積38公頃、綠化率約為60%的溫州市“水上綠堤”,很難想象這是一座“架空”的綠色長廊。

        它就是位于甌江南岸、景色宜人的城區防洪堤濱水景觀工程,防洪堤平臺采用國內為數不多的透空式結構,外挑江面40—60米,上面布置有防洪墻,頂高6.47米,前為觀光平臺,后面綠化平臺。

        作為參與者的溫州市公共建筑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國林深有感觸地講,“水上綠堤”益處多多,不僅提升城市品位,還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廣場,真正是綠色福利大家共享。“曾經江水漫溢、臺風洪潮肆虐之地,現已是風景如畫的沿江休閑綠色長廊。”

        放眼望去,這條橫臥甌江南岸的城區防洪堤,氣勢恢宏,風景旖旎,如今已是溫州市形象展示的新景觀、新窗口和新名片。

        曾被稱為“十年前像鄉下,十年后是‘杭州’”的義烏市,“創森”帶來的巨大變化令國外友人驚呼,并連連稱贊。

        作為從事木竹制品貿易的企業家傅妙玲說,尤其是近三年,環境美,客戶等待打包時,就到商貿城周邊的濕地公園,走走看看,賞美景的同時,心情愉悅。

        在這些寸土寸金之地,義烏市自2012年以來,大手筆地通過實施城市綠肺、森林通道等造林綠化工程,提高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1年的9.69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2.03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也從37.04%增加到40.68%。

        惠民生淤泥變“公園”

        而為了展示西湖自然生境之美,杭州市西湖風景區管委會也可謂是煞費苦心,才使得江洋畈生態公園由淤泥庫區演變為美麗的城市生態公園。

        占地面積19.8公頃、約300畝的江洋畈公園,因淤泥地質的安全問題,一直封閉,并與外界隔絕。

        “江洋畈生態公園是西湖生態保護科學化、生態化的成果。”杭州市西湖風景區管委會錢江管理處副主任黃飛燕稱,西湖景區通過疏浚底泥、截污納管、溪流整治、生物防治、引配水等“五管齊下”,使西湖湖水更加清澈,泥砂積淀越來越少。

        據悉,自西湖實施引水工程以來,每日從錢塘江引水量達40萬方,年引水量達1.2億立方米,實現了西湖水“一月一換”,水質達到Ⅲ類水體標準。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透明度從以前的50厘米提高到84.2厘米。

        而得以“重生”的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公園,則挽救了流域生態環境、改善原住民居住環境。

        占地約5.4公頃的該公園,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生態等手段,就地凈化長橋溪流域居民生活污水和攔截長橋溪泥沙入西湖的多功能水生態修復工程。

        “以前,這里居住區和魚塘、林田混雜,垃圾成堆、蚊蠅孳生、臭氣熏天。”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公園水域管理處副主任陳琳介紹說,尤其是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長橋溪流入西湖的水常年為地表水劣Ⅴ類水質,流域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

        據了解,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公園主要是通過地上部分的人工濕地系統,利用狐尾藻、枯草、睡蓮等十余種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進行水質凈化。目前,水質標準可達到地表水Ⅲ類。

        “整個工程將水生態修復技術與園林造景藝術緊密結合,讓曾經污染嚴重的長橋溪流域如今成了風景如畫的濕地公園。”陳琳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