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四川:綠化全川 層層舉措保障生態資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08  

        四川林業“大而不強”,并非虛言。據省林業廳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的森林覆蓋率增長近一倍。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6.02%,高出全國平均值14個百分點;全省森林蓄積17.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2.6億畝,分別位居全國第3、第4位。但與此同時,生態持續惡化,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的老問題依舊存在;綠化空間越來越分散、地塊條件越來越差、地質災害頻發、造林難度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四川水土流失嚴重,現有沙化土地1290萬畝、石漠化土地1095萬畝、干旱半干旱土地150萬畝、25°以上坡耕地900多萬畝。森林方面,中幼林占全省森林面積的40.68%。換言之,我省現有的森林遠未達到生態和經濟效益期望值。

        在人均生態資源占有量方面,核心指標之一——人均公園綠地占有面積為11.38平方米,同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地域分布上,占全省人口大多數的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5市20縣(市、區)等,森林面積只有301.44萬畝,森林覆蓋率只有20%,人均森林占有量0.211畝,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4%。“尤其是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少這個現實,確實有些尷尬。”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說,在黨中央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之后,在越來越強調宜居度和獲得感的當下,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

        大規模綠化全川已經全面啟動,四川林業迎來“由大變強”的絕佳契機。

        在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看來,當務之急,是要給四川林業把脈,對癥下藥。研討會上,專家們紛紛開出了“藥方”。“綠化全川,各地已開始行動。但我要說的是,除了決心和勇氣,也需要科學的態度和方式。”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劉慶剛走下講臺,就被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的代表圍住了。代表們想要的,是劉慶授課時的PPT,里面不僅有高山半高山地區植樹造林技術指南,還有PPP模式在生態治理中的具體操作方式等。

        劉慶認為,大規模綠化全川主戰場集中在貧困縣,亟須提升森林質量的區域同樣在貧困區,各地有必要建立起與當地經濟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態建設投入額度、投入機制和建設思路。劉慶舉例,此前的攀西干熱河谷治理中,每畝耗費成本高達600元以上,“要完成幾十萬畝的治理任務,無非有兩條路,靠科技節省成本、靠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否則地方財政肯定吃不消。”

        “在功能區劃格局確定的前提下,只能從提高單位面積的生態供給入手。”針對全省人均綠地面積低、城市生態建設空間狹小等問題,省林科院研究員慕長龍則提出,以質量優勢適當抵消數量劣勢。主要思路是,在城市建成區,優化喬木、灌木和花草的空間搭配,提高單位面積的生態產出。

        除了機制與技術,研討會上說得最多的是“增收”。“生態問題實際上就是經濟問題。”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吳斌說,水土流失區治理的關鍵在于改進生產方式、提高農牧民收入,“落腳點還是在脫貧上”。

        他認為,在生態脆弱區,要通過生態補償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在其他地區,可以通過發展林下種養、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改變生產方式;在草原地區,可以通過節水灌溉等技術手段,提高草場產出,減少過度放牧。

        “專家們說得都不錯,但還要加上一條:強化執法,保住存量。”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坦言,四川面臨著涉林案件數量頻發的現狀。

        就在研討會舉行前不久,省林業廳、省森林公安局公布了我省涉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舉報電話。這在四川歷史上尚屬首次。

        隨即,全省森林公安民警開始集中整訓,“根據以往經驗,冬春季節是涉林、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高發期。”省森林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候鳥已經南遷,為了確保通道暢通,在省內的主要候鳥集散地,已經安排警力嚴陣以待。

        保住存量的同時,也要盤活林木資源。在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看來,唯有讓農戶及社會各界在生態建設中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生態資源持續增長才會成為可能。

        2020年,涼山全州林業總產值要達到260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要達到5000元。“老百姓從林子里頭掙了錢,才能不破壞林子,才能有錢繼續種樹。”在研討會現場,涼山州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的發言引來議論:涼山的底氣是什么?“核心是改革,手段是發展產業,動力靠科技進步。”涼山州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涼山將大規模發放經濟林木(果)權證,對集體林的承包權、經營權確權頒證。去年底,州林業局就已經摸清全州2072個貧困村的林業資源家底,并有針對性地給出經營方式改革措施。

        此前,涼山州林業局已經明確,在全州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核桃、花椒、林下中草藥等涉林產業,鼓勵貧困戶以林地、林場等資源資產入股。據了解,目前涼山州已經培育油橄欖省級良種11個,已經借助“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8個縣市種植200萬株。“目前來看,多項措施已經初見成效。”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全省已實施造林營林819萬畝,為近年來之最。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