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林木綠化率達到35%,森林蓄積量達到2.7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達到1580萬畝。創建國家森林城10個、省級森林城市50個。
據安徽商報報道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重要議題,我省在不斷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根據“生態強省戰略”,我省力爭到2020年實現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基本確立、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生態文明新風尚有效形成等五大目標。
合肥等5城市躋身國家森林城市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我省生態保護扎實推進,綠色發展行動力大幅提升,生態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1.4%,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累計下降10.5%、10.8%、13.6%、20.7%。淮河、巢湖水質穩定向好,新安江保持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淘汰燃煤小鍋爐5803臺、黃標車和老舊車52萬輛,火電機組和水泥生產線脫硫脫硝實現全覆蓋。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新增耕地110.9萬畝,連續17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新增造林949.2萬畝,巢湖流域、黃山、蚌埠、宣城等市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3年,池州市率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實現了全省創森“零”的突破;2014年,合肥、安慶市再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5年,黃山、宣城市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此外,淮南、六安、銅陵、滁州、宿州等五市已加入“創森”行列,全省60%以上的設區市已經或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同時,全省創建省級森林城市19個、森林城鎮252個、森林村莊1809個。
強化生態保護,構建生態屏障
青山綠水不但是我省靚麗品牌和寶貴財富,也是重要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自省第九次黨代會確立打造經濟、文化和生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目標后,2012年9月,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決定開展森林城鎮創建活動,確定到2016年,爭取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設區市)5個,省級森林城市(縣、市、區)20個、省級森林城鎮(鄉鎮)300個;并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創建一批森林村莊。近期,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扎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建立完善以風景林、防護林為主體的城鎮生態保護屏障,持續推進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和綠道建設,構建城鎮園林綠地系統。注重培育特色林產業,重點實施林下經濟示范項目。構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綠化生態屏障。建設皖江綠色生態廊道,及長江防護林工程。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構建皖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全面完成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完善國有林場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新一期林業血防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公益林建設,加快推進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建設森林重點火險區防火視頻監控系統,使森林火災監控率達到50%以上。
2020年目標
力爭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林木綠化率達到35%,森林蓄積量達到2.7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達到1580萬畝。創建國家森林城10個、省級森林城市50個、省級森林城鎮600個,創建森林村莊4000個,建成森林長廊示范段7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