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已經建成的丁塘河濕地公園、鳳凰公園、南運河兩側的生態綠道,還是即將和市民見面的皇糧浜濕地公園,隨著常州生態綠城建設的不斷開展,一條條市河被還原為城市的“綠色項鏈”,一條條街道被建設成城市的“綠色動脈”,市民身邊享受的“綠色福利”正越來越多。
百姓說:堆滿垃圾的沼澤變成了美麗公園
“變化真是太大了,換做幾年前,這樣美的環境想都不敢想。”家住青龍苑的朱先生面對著樓下的橫塘河濕地公園感嘆道。這兩年,朱先生家站在自家陽臺上望去,見證了一個堆滿垃圾的沼澤地如何一點點變成一座美麗的公園。
朱先生告訴記者,兩年前,橫塘河公園所在地還是一片荒蕪的沼澤,里面到處堆著各種建筑垃圾,空地上除了野草外就沒有像樣的綠化。到了晚上,他們一般不出門,因為方圓幾里連一盞路燈也沒有,沒有月亮的時候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更讓人頭疼的是,這塊地方還特別容易積水,一到雨季就很容易形成內澇。”隨著2014年橫塘河濕地公園開工建設,朱先生看著沼澤里的淤泥被一車車拉走,河水一點點變清;綠樹一車車拉來,綠化慢慢茂密;過去河邊的泥路也被嶄新的塑膠綠道所代替;黑夜不再黯淡無光,五顏六色的燈光點亮整個公園。現在每天晚飯后,朱先生總會和妻子一起到樓下的橫塘河公園散散步,和過去的老鄰居們拉拉家常,如果有時間還能到公園健身場活動一下筋骨。如今的橫塘河濕地公園,已經成為朱先生和附近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專家說:公園不僅有綠樹,還有“綠色”技術
橫塘河濕地公園于2014年年底進場施工,目標是打造成城市核心區域最純凈的城市濕地公園和常州本土植物園。橫塘河濕地公園不僅僅改善了周圍的環境,而且公園內還對海綿城市的技術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常州市園林設計院設計室主任季小玲介紹說,公園內的許多路面采用的是脫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性很好,路面不會積水,路兩邊看似普通的草坪,其實下面都布滿了管網,再大的雨也不會造成水土流失,植物和泥土吸收不了的水會通過下面的管網,又會回到公園內的河流和濕地里。不僅是路面和草坪,還有坡地蓄水溝、雨水花園等,公園內還進行了許多海綿城市理念“綠色”技術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事實說:6大工程增綠4萬畝
近年來,常州市大力推進以“增核、擴綠、聯網”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綠城建設。建設了丁塘河、橫塘河等一批濕地公園,老運河兩岸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保護于一體的文化長廊,皇糧浜濕地公園有望年內完工,推進白蕩河等公共綠地建設,對小黃山、長江水源地實施生態源保護,在長江路、延政路、南運河等沿線建設生態綠道,建設“懷德橋-桃園濱河綠地一期”城市慢行系統,建成丁塘河濕地公園、鳳凰公園、新龍生態林一期等公園綠地和老運河北側慢行系統、高架環線等生態綠道50多公里。完成翠竹公園、薔薇園改造工程,營造了良好的城鄉綠化環境。相繼實施了生態源保護與建設、郊野公園、城鎮公園綠地、生態細胞創建、生態綠道和生態廊道共6大工程411個項目,實現增綠近4萬畝,連網615公里。
未來藍圖:在增加城市綠地的同時建設海綿城市
在生態綠城建設方面,未來我市建設系統將堅持“維綠”“靚綠”“享綠”,積極實施一批公園綠地及街頭綠地等功能項目。積極推進老運河保護和環境整治工程、新運河生態綠道。通過林蔭路和生態綠道建設,構建慢行交通網絡,倡導綠色出行,拓展健身休閑空間。同時將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減少路面、屋面、地面硬質鋪裝、充分利用滲透和綠地技術,從源頭減少徑流;降低雨水匯集速度,延緩峰現時間,既降低排水強度,又緩解了災害風險;降低峰值流量,調節時空分布,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減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利用雨水資源化,緩解水資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構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避免內澇等災害,確保城市運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