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上午聯合發布了《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6)》。《報告》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是城鎮進程化的目標方向,公布了2014年生態城市健康排名,北京、深圳、上海位列生態城市創新排名前三,說明這三個城市在創新生態城市建設中位于我國發展的較高水平。
《報告》建立了動態“健康指數”評價模型,分很健康、健康、亞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個標準,以2014年的數據,對284個省、地級城市進行了全面健康評價考核,對政府城市建設投入產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設狀況進行科學評價排名,評選出了生態城市特色發展100強。在生態城市健康綜合排名中,珠海、廈門、三亞位列前三。
盡管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階段,但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態化仍處于“初綠”階段,霧霾、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垃圾圍城等“城市病”突出。據此,《報告》提出政績工程等負面影響仍然阻擋中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步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一、在中國正在進行的生態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缺乏科學理念,“拍腦袋”的決定比比皆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門的領導并不是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卻掌控著城市的發展規劃權。吉林省吉林市3億元建設的客運站閑置,江西省贛州市4.5億元建設的鐘塔公園停擺,諸如此類的政績工程不絕于耳。這是對城市的不負責任,對市民的不負責任,也違反了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二、在推進“城中村”改造和“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不考慮村民和市民的切身利益,把政績最大化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隨意制訂拆遷計劃,忽視村民和市民的合法權益,在工作中缺乏與村民和市民的溝通和交流,導致上訪事件此起彼伏。此外,在處理拆遷補償問題時,政府部門主要關注補償款是否合理,是否到位,而缺乏對補償款使用的引導。據報道,因為補償款導致的家庭糾紛時有發生,同時,有些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不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市民遭受環境污染之苦。
三、一些城市為了經濟利益和政績工程,不考慮城市發展和市民的實際需求,盲目開發城市住宅和新區,導致大量房產空置和資源閑置。《報告》舉例,天津寶坻在北京和天津兩座特大型城市之間,是一座號稱“亞洲最大別墅區”的京津新城,可“開盤10年來,入住率極低,被外界冠以‘鬼城’之稱”。湖北省神農架“開膛破肚”建設機場,嚴重破壞了山體和植被,大量樹木因泥石流沖毀、枯死,令人痛心地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