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河北易縣美麗鄉村建設助推全域旅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08  

        河北省易縣今年共有39個村列入全省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乘著省首屆旅發大會的東風,今年以來,易縣圍繞“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全景易州”的戰略目標,打響了一場“讓美麗覆蓋所有人、讓幸福覆蓋所有人、讓小康覆蓋所有人”的全民戰役,一座座美麗鄉村在青山綠水間燦然綻放。

        科學規劃,繪就美麗藍圖

        易縣鄉村多、基礎差、底子薄,美麗鄉村建設任務重、難度大。該縣從科學規劃、健全機制、發動群眾入手,繪就了一幅“山美水美、村富人美”的發展藍圖。

        他們聘請中建規劃院等6家國內頂級規劃設計單位進行了規劃設計,規劃突出了地域特色,融入了文化風骨。為確保規劃的落地性和完整性,易縣實施縣級領導、分包部門、規劃單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鄉村工作組的捆綁責任制,凝聚起了建設合力。為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做起,按照群眾的意愿改造提升,讓群眾參與鄉村建設,建成群眾滿意的美麗鄉村”,大大激發出全縣干部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

        地處深山區的南臺村,一片片葵花燦若云霞,一座座新民居高低錯落,一個個生態庭院如詩如畫。以凈為底、以美為形。在易縣,美麗鄉村便是風景。

        從“衛生革命”到“兩改一清一拆”,從“四美五改”到“十二個專項行動”,易縣迅速突破,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全力抓好張石高速紫荊關段、112國道、241省道的景觀長廊綠化、村莊綠化和庭院綠化,采用邊坡綠化與景觀綠化相結合方式,栽植各類花木10萬株,建設綠化景觀17處,種植油葵、油菜近萬畝,形成了“百里油葵油菜萬畝花海”的風景長廊。抓好省首屆旅發大會觀摩線路沿途19個村的外立面改造,統一民居風格,保留鄉土氣息,精雕出“白墻、灰瓦、盝頂、紅格窗”的太行古樸民居,石頭埝、籬笆墻的鄉間小景。

        盤活資源,經營美麗產業

        易縣把產業發展擺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突出位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了由貧到富、由富到強的美麗蝶變。

        地處清西陵腹地的鳳凰臺村,依托古建彩畫及滿族菜肴烹制技藝的傳承發展,瞄準“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的產業定位,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作為旅游大縣,易縣依托“郎山易水清西陵”等重點景區,通過舉辦鄉村旅游節、設立統一鄉村旅游標識、打造星級農家樂等,實施了鳳凰臺滿族風情小鎮、東西水紅色記憶風情小鎮、安格莊長壽風情小鎮建設,把美麗鄉村打造成了全縣鄉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今年,共發展旅游專業村39個,引導扶持農家樂示范戶128戶。

        作為生態大縣,易縣瞄準山區的區位優勢,在田崗、臺底、太平峪等美麗鄉村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依托“園區+美麗鄉村”的建設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設了百泉生態園、于家莊牡丹園、南臺葵花園、紫荊關食用菌產業園等10個特色園區,闖出了一條“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產品經濟+觀光經濟”的產業新路。把30個貧困村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通過特色產業全覆蓋,分類解決1636戶貧困戶的脫貧問題。

        鄉風和諧,共享美麗生活

        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鄉風是美麗鄉村的印記。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易縣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農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為留住文化記憶,易縣把鄉土文化根脈融入一磚一瓦、一家訓一楹聯中。他們在安格莊、鳳凰臺、東西水村啟動了第一批村史館建設。為傳承優良家風、引領文明村風,開展了“易縣好人”“文明家庭”評選活動。為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鄉鄉建起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文化廣場、文化墻,開辦了農家書屋,組建了廣場舞隊。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