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下午,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紅樓多功能廳都會出現一位頭發金黃、面容和藹的美國教授——瑪格麗特·克勞福德(Margaret Crawford)。用學生的話來說,這位教授非常nice(好),以至于錯過授課時間的學生,也能在課后“抓住”她聊上好久,而熟悉她的學生和老師都喜歡叫她“大媽”(因Margaret諧音)。
瑪格麗特對廣州的熟悉程度,不輸給任何一個來廣州多年的新移民。這一次,她是華工“國際引智計劃”的海外名師教授之一,而她也記不清楚,自己是第幾次來廣州。
20年前,她第一次來到廣州,在接下來的時日里,她跑遍了南沙、番禺等地,給這些地區做規劃、寫書。十多年前,她在哈佛大學執教時,就開始關注并研究南沙的發展,如今,她著力于番禺的城鄉發展研究,在她看來,這些地方都給她“驚喜”。
這些年來,瑪格麗特跑遍了中國的許多地方,最終“落腳”下來,開始研究廣州的規劃和城市發展。在她看來,廣州有著中國其他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特質。
瑪格麗特
從南沙開始研究
你是怎樣開始研究廣州城市規劃的?
瑪格麗特:我第一次來到廣州是1996年,當時,我只是一名旅游者。2003年,我到哈佛大學任教,那時我的一個博士生來自廣州,這個學生正在做南沙的研究,我很感興趣。后來我們得到霍英東一個基金項目的支持,于是馬上開始研究南沙。
2003年,我來到南沙碼頭周圍的一個漁村,當時看到的情形是:很多人都已經離開了村莊,顯得很荒蕪。而實際上,這個村子可能生活著一萬人。
以美國的規劃經驗來看,這里有良好的基礎,它在各個方面都可以進行提升。這是我研究廣州城市規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