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環球動態 » 正文

      臺灣第一座吸碳垂直森林建筑主體結構完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22  

        16日上午,臺灣單位吸碳量最高的藝術建筑——陶朱隱園完成最后一根梁柱的安裝,正式宣告鋼骨主體結構完成,有望成為臺北的新地標建筑。

        這座位于臺北市地標建筑101大廈附近的住宅,被業界稱為吸碳垂直森林建筑,美國媒體將其評選為2016年全球9大城市新地標,其建筑設計搶眼,建造6年來一直備受關注。

        該建筑主體從不同的角度看均呈現不一樣的別致景觀;建造時采用順時針方向轉向,充分運用曲線、弧度、旋轉等元素,讓每個房屋都可以吸收陽光,戶戶都能種樹。根據規劃,該住宅將種植23000多棵綠植,綠植覆蓋率將達246%,用實體詮釋“城市吸碳垂直森林”概念。

        值得關注的是,陶朱隱園還充分將科技與環保藝術相融合。據負責工程的臺灣中華工程董事長特別助理沈輝庭介紹,其主要的特殊設計使用了諸多節能設備,如浮力通風塔、風力發電設計、電梯能源回收系統等,比一般的鋼筋混泥土建筑低34%的碳排放量。

        據介紹,該建筑還具有超級抗震能力,設置隔震設備阻隔地震力所造成的震動破壞。此外,每戶都有不受樓板遮蔽的大面積露臺,種植6至7棵約3米的樹木,可讓樹木不受限制的生長,其單位面積吸碳量是臺北著名的大安森林公園的2.92倍。

        該項目出品方威京總部集團董事長沈慶京表示,希望通過這棟“能種樹的建筑”帶動所有綠地建筑建立“減碳”“吸碳”的環保理念,向民眾宣導保護地球,大家共同擔負起社會和環保責任。

        當天,主辦方還在現場聯合各界人士發起了一場吸碳抗暖護地球活動,發布《吸碳宣言》,向全球宣示“吸碳一小步、抗暖一大步”的決心及行動力,號召兩岸的企業、專家學者以及民眾以具體行動保護地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