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兩岸專家共商農業特色小鎮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6  

        2017年海峽兩岸(蘇臺)農業特色小鎮科技交流研討會日前在南通舉辦。會上,來自海峽兩岸260多位農業領域的專家圍繞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項目實施、資源整合、運作模式等方面展開交流探討。

        近兩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推動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在大力推行的重點工作。特別是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農業特色小鎮”迅速成為多方關注的熱點。但有關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與實際落地之間確缺少一些斷層,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究竟有哪些是必須要把握的生命線?“在如火如荼的建設背后,一些沒有策劃、生搬硬套、只玩概念的特色小鎮未來可能會難以生存。”南京大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周凱首先拋出自己的觀點。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樹宏認為,“農特”小鎮的建設要抓住當地的獨特產業,把它做深做透,切勿貪大求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旅游與景觀研究所所長周武忠表示,要想將特色產業做好,一定要深挖當地的人文資源和優質的自然資源,通過對市場供需關系的研究,尋找到能夠轉化為產品的元素進行創新設計。

        特色小鎮除了要有產業定位,更多的還需要融合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功能,這就導致特色小鎮建設必然會面臨配套住房、基礎設施等土地問題。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孫洪武強調,“農特”小鎮要圍繞消費者和農民進行展開,建設特色小鎮不是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發揮農村閑置的空房,將現有的資源充分利用,降低農業特色小鎮的運營成本。

        建設特色小鎮有成績自然也有監管的難點。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建設性破壞,除了要發揮政府各個部門的監管作用,還要靠當地的農民進行舉報和媒體輿論監督。江蘇省針對這一現象已經有了前瞻性的建議,特色小鎮在前期評審過程中,已經開始著力于一些相對科學完善的指標體系,在今年下半年,江蘇省針對已有的特色小鎮項目將實行動態考核,不但要看申報詳細資料,還要去實地進行認真地考核。

        無論是產業定位還是規劃設計,海峽兩岸專家們的對話,對特色小鎮的創建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實施方案,為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為推動海峽兩岸農業特色小鎮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臺灣現代農業科技資源與江蘇發展需求有效對接,海峽兩岸文化創意農業示范園、海峽兩岸休閑農業推廣示范基地、打造高品質科技特色小鎮等12個項目在現場進行集中簽約。江蘇如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被南通市科學技術協會和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聯合授予“海峽兩岸休閑農業實訓基地”。

        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主辦,南通市科學技術協會、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中心、江蘇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江蘇省農學會、江蘇省科技新技術推廣中心、臺灣農漁會聯合資訊中心承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