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時代宣告來臨。
未來城市如何發展?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人居大會給出了答案。
第三屆聯合國人居大會在厄瓜多爾基多市舉行,是繼1976年和1996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聯合國人居大會后,進入21世紀后首次召開的全球人居盛會。大會有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政要,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學術團體等共約4.5萬人參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新城市議程》,勾畫了未來20年世界城市發展藍圖。
《新城市議程》指出,城市化是各國發展的引擎,但面臨的生態環境退化和城市貧困問題比較突出。自1976年和1996年在溫哥華和伊斯坦布爾舉行了聯合國人居大會,以及2000年實施了新千年發展目標以來,數以百萬計的城市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然而,持續存在的城市貧困,與日俱增的生態環境退化,仍是全世界城市發展的主要障礙。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預計將接近翻番,人口、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以及環境越來越向城市集中,給城市永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會議成果《新城市議程》體現出國際社會對城市發展要“保護生態環境、改造棚戶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關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次大會正式通過成果文件——《新城市議程》,具有里程碑意義。《新城市議程》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組成部分,更是一份著眼于行動的文件,將為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設定全球標準,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應當如何建設和管理城市以及如何在城市中生活。《新城市議程》對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城市發展設想和應堅持的基本原則進行論述,強調未來城市發展要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改造棚戶區和應對氣候變化。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城市,是大會討論的六大重點領域之一。會議討論的六大重點領域是:宜居城市、城市制度、空間發展、城市經濟、城市住房與基本服務、城市生態與環境。其中,城市生態與環境包括城市適應性、城市生態系統與資源管理、氣候變化、危機管理等。到2050年,預計將有90億人口共用地球資源。隨著城市擴張,在生態環境可持續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方面,人居環境與生態系統的關系變得至關重要。
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為未來人類居住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新城市議程》明確提出的未來理想的人類居住區應包括“著力建設和完善包括優良生態環境在內的”8個領域,未來設想的人類居住區,至少體現在包括實現社會功能、促進公民參與、可持續經濟增長以及優良生態環境等8個重點領域。其中,優良生態環境重點要“保護、保存、恢復和加強生態系統、水、自然棲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轉向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未來理想的居住區要著眼實現土地的社會和生態功能,著眼于逐步實現擁有足夠住房的權利,這是擁有富足生活權利的組成部分。
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消除貧困、改善棚戶區住房,是《新城市議程》倡導的未來城市發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新城市議程》要求,未來城市發展要堅持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原則,推廣清潔能源,在城市發展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過程中,可持續地利用土地和資源,包括采用健康的、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推廣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建設適應性強的城市;減少災害風險,減輕和應對氣候變化。《新城市議程》還要求,不遺漏任何人,消除一切貧困,為所有人提供平等使用物質、社會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的機會,以及足夠的、能支付的住房。
《新城市議程》突出城市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和消除城市貧困新理念,與林業現代化建設相輔相成。一方面,林業現代化建設為落實城市時代新發展理念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國際上,通過實施城市綠化等生態建設和保護行動,保護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居住區、促進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已成為城市時代新發展主題。典型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如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新加坡等,通過堅持植樹造林、推進城市綠化建設,減輕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打造宜居城市,促進城市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在國內,長期以來,中國不斷加強林業建設,促進綠色、生態、宜居的人類居住區發展;積極推動城鄉綠化,持續增加人均綠地面積;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城鄉綠色生態空間;深入推進環城綠帶建設,加快構建區域生態廊道;加快推進林業改革,不斷釋放創綠增綠活力;大力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切實增強城市減災抗災能力;擴大城市森林,著力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另一方面,城市時代新城市發展理念為林業現代化建設增添了機遇,有利于進一步明晰思路找準方向,明確重點建設領域,為著力森林城市建設、增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加強城鄉濕地保護以及為林業消除貧困加快林區棚戶區改造等,帶來新的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