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環球動態 » 正文

      前紐約市規劃局長:美國如何做城鎮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9  

        盡管規劃在中國越來越受重視,且有些城市規劃得很好,但仍有不少城市僅有規劃意識,卻未能達到規劃共識,尤其是缺乏一個以法律為依據來鞏固的共識,直接導致“一屆領導一個規劃”的現象很普遍。

        著名美籍建筑規劃專家,現任美國龍安集團總裁,曾任美國紐約市規劃委員、局長饒及人提出,美國城市少有“千城一面”,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規劃過程“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一般規劃從社區開始,然后到區,再到市,最后到州。

      著名美籍建筑規劃專家 饒及人

        筆者在中美兩國都有多年的城市規劃執業經歷,感覺美國城市規劃師有三個中國同行多數不具備的優點:

        (1)在工作中輪換扮演愿景者、技師、官僚、政客和社區活動家的角色,以找出能使城市經營高效發展的途徑,平衡各種不同的需求。

        (2)做任何項目前首先形成一份地區問題的報告。該份報告是基于對該地區的詳細調研,非常清晰地闡明計劃的必要性、發展機遇和限制因素。

        (3)規劃師與各式各樣的社會利益團體頻繁接觸,共同工作。

        正是深度調研和頻繁的角色互換,使得美國城市規劃師能更好地在政府和百姓之間充當溝通橋梁。

      美國城市規劃

        還有些問題涉及跨區域資源調度,需要在國家層面加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受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原有城市(鎮)規模在不斷擴大。這種擴大不僅僅體現在人口數量上,更體現在城市的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產業布局、經濟增長等的差異性。鑒于中國國情,城市都是有等級的,不同等級對應著不同的資源和待遇,這也決定了城市政府在履行上述職能時,權限會有所不同。這要求中國在擴大城鎮、鄉鎮規模的同時,協調好城市與城市之間、政府與市場配置和供給側之間的關系。

        去年中央三部委聯合發文發展“特色小鎮”是個積極探索,有利于解決城鎮化帶來的城鄉不平衡問題。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更向往山水環境優美的小鎮與鄉村。游客流、產業流、資本流等要素逐漸向“成本較低、環境更好、生態宜居”的小鎮遷徙,特色小鎮變成城鎮化和經濟建設的新拉動力。

        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美國也不是沒有失敗的例子,底特律就是眾所周知的一個。迅猛推進的城市化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遇的規劃契機。中國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城市規劃者和設計師,若能在凝聚社會共識的基礎上,“擼起袖子加油干”,未來定會好于美國。

        (作者是前紐約市規劃局長、美國龍安集團總裁)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