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世衛組織:城市建設應以人為本 而不是以車為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城市道路越來越多的被汽車占有,更寬闊的馬路卻讓行人難以在一次綠燈時間內通過。面對當前城市的規劃存在的問題,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呼吁: 城市建設應當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

        “我們的城市基本上就不是為人設計的,而是為車設計的。而且不僅僅是設計本身,設計還會強化行為。當設計將優先權給予機動車后,它讓人們養成了汽車和卡車等機器優先于人的慣性思維。功能決定形式。我們只要看看現代城市的面貌,就能猜出其功能:它是為快速移動的汽車設計的。” 施賀德表示。

        在眾多的城市,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寬闊的馬路,寬到讓行人難以在一次綠燈的時間內通過;日益增多的城市環路將原本的鄰里社區分隔開;道路不設自行車道;人行道上停滿汽車;越來越多的水泥和金屬將人與人、人與自然分隔開。

        城市道路擁擠不堪,而不安全駕駛、道路擁堵、路怒癥和自我中心的心態更是形成了一種致命的組合。我們常常看到面對推著嬰兒車過馬路的母親或者騎車人,汽車不是減速讓行,而是按喇叭,甚至碰到行人。

        “汽車在現代城市里稱王稱霸,這也體現在環境建設中,而這種設計正在緩慢地導致人們死亡。” 施賀德表示。

        全球城市人口目前已占全球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而上世紀60年代只占三分之一。中國目前有超過半數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將接近十億。

        “中國有著世界上出類拔萃的城市,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就業和享受良好服務的機會。然而,目前的城市設計和建設,也給人們的健康和幸福帶來了特殊的風險。中國目前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肺癌等生活方式相關疾病高發,而如何設計環境對中國能否應對上述疾病有著重要影響。” 施賀德表示。

        施賀德認為,中國每年約有26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半數以上為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騎車人等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勢群體。道路的設計缺乏對騎車人或行人的保護。

        在施賀德看來,城市應該服務于居民,不僅僅是他們駕駛的汽車,做出上述改變需要有健康城市的思路。

        “需要有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如,規劃自行車道,建設步行商業中心,讓人們可以在離家不遠的步行范圍內購物或吃飯。還需要能增加社會凝聚力的城市設計,讓老人能夠頤養天年,為社區提供活動中心、體育設施和公園,并解決日益嚴重的不公平和社交孤獨問題等。” 施賀德表示。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