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歡迎宴會的致辭中說,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夢中很重要的內容。“APEC藍”是全力進行污染治理的積極成果,要繼續保持下去,實現山青水綠的綠色發展,則需以更大的力度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這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論述,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關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規劃了藍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重要論述,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不僅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其中也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我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接近極限,已經難以支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協調”的粗放型增長,一些大型城市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病”,一些生態脆弱的區域因為無法承載過量生產和過度開發,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許多問題。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更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綠水青山”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否則難免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時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過去“盼溫飽”到現在“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治理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大力度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向“環境優化增長”轉變
總結起來,在多年實踐中,我們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經濟剛剛起步的時候,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當經濟發展與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如果能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就能夠形成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認識升華,體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體現了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建設生態文明,本質上是選擇發展方式的問題,是用什么辦法、靠什么途徑實現發展、做大蛋糕的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是防治污染,也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用綠色、循環、低碳的方式實現發展,從而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通過這條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真正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銀山”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又保護好“綠水青山”,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回顧世界歷史,有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比如英國是最早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倫敦在很長一段時期是著名的“霧都”;上世紀40年代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也使美國洛杉磯飽受困擾。事實證明,在發展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再補回去的成本可能比當初創造的財富還要多,更何況有些地方的重金屬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積重難返,難以恢復。這些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我們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實現“環境優化增長”,要推動綠色發展,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資源可更替再生的基礎上實現發展,主要特點表現為提高效率,降低資源和自然的消耗強度;控制總量,把經濟增長控制在自然承載能力之內;體現公平,讓更多人享用自然消耗帶來的社會福利。
實現“環境優化增長”,要推動循環發展,改變“資源—產品—廢棄物”這種單向線性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模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對自然的損害。
實現“環境優化增長”,要推動低碳發展,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生產率,在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減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這就要盡可能減少高碳的化石能源使用,促進清潔化,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資源,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產品、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等。
以最嚴密的法治提供可靠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明確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些要求充分表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在于法律制度。
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都是生態產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本質上就是用法律保障人們享用生態產品的權利,保證污染物排放不超量不超標的生態空間,對生態產品的產權界定和用途管制作出具體的制度安排。為此,首先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精心研究和論證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如何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把生態紅線作為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不能突破。其次,要有效約束開發行為,生態文明方面的立法、執法、司法都應放在如何約束和調整人的不當開發行為上,包括違背自然規律的盲目開發、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開發、切斷自然生態和經濟內在聯系的無序開發。其次是要依靠法律促進生產者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受罰的原則,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應當看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除了建立完善相關法律,還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切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進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導致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也要追究責任。同時還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