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下旬的貴州省貴陽市,不似其他城市那般暑熱難耐。這里的居民,習慣晨起后披件長衣,頂著終日不斷的濛濛煙雨,走進頗有年頭的街邊小店,要上一碗紅油微沸的腸旺面:“老板,多放辣椒!”
這就是爽爽的貴陽——整座城市氤氳著清涼的水汽,百姓心里卻揣著如火的熱情,一聽出記者的外地口音就推介起自己的家鄉:“你去十里河灘了嗎?我們貴陽跟別處不同的東西,都在那里頭哩!”
他口中的“十里河灘”,是2009年12月由住建部批準建設的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這座我國首個以高原喀斯特地貌為主要特征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以花溪河為紐帶打造了“兩堤八景”,是集結山地、水文、生物以及人文景觀、國學文化,兼具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免費開放式景區。
精心規劃
人與自然在城市和諧共處
濕地公園位于繁華的花溪大道,海南日報報道組換乘電瓶車方可進入景區。
車行不過百米,一個緩緩的拐彎便將車水馬龍隔在了另一個世界。
如果你不曾走進這片桃源,應該很難相信人與自然能在城市里如此和諧共處——青山環繞、河水回曲、魚翔淺底、鷺鳥翩飛,沙洲與小島星羅棋布。游人或拾級而上,或騎車慢行,若是踏上水中的紅色木橋,就能更近距離地觀察到蘆葦、茭白、芒草、梭魚草等植物,將濕地裝點成一幅精美圖案。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處副處長王定忠介紹,打造濕地公園時,規劃團隊一方面注重對植物進行組合配置,創造出豐富美觀的立面景觀,一方面注重植物景觀與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相結合,力求讓原有植物和引入植物之間形成共生關系,自然而然地實現永續發展。
尊重自然規律,遵從自然法則,是這片濕地經過陣痛后得出的結論。在景區入口處的對比圖上可以看到,園區建設以前,濕地旁多是亂搭亂建的村民房屋,瓜菜大棚、河道淤泥、白色垃圾亦隨處可見。
2009年濕地公園獲批建設后,貴陽市委、市政府及有關單位下大力氣,用4年時間推進村寨整治、土地流轉、景觀綠化、河道清淤等工程,甚至對上水村等村莊進行了整體搬遷,以樹林、草地、花圃取而代之,終于讓這片美麗的濕地再現清秀面容。
劃下“紅線”
生態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濕地公園的講解人員告訴記者,花溪區是貴陽市里白鷺最為集中的區域。因為,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是鳥類生活的天堂——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筑巢、避敵的良好條件。不僅白鷺,目前美麗的花溪河畔共有鳥類89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游隼、紅隼等也在其間蹁躚起舞。
因為生態優良,還有許多自然生靈選擇在濕地公園“安家落戶”: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巖原鯉以及大鯢、多斑金線鲃等珍稀魚類在水中游弋;千余種植物在山腳下、河灘上繁茂生長,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香樟、櫸樹、青檀等7種之多,猴樟、楓香、烏柿、欏木石蘭等古老樹種也在這里延續傳奇,有的樹齡甚至長達800多年。
王定忠透露,為了保護這些珍稀動植物,濕地公園建設初期,相關部門投入2000多萬元對水質進行治理,又投入300多萬元完善排污系統,還在園區內啟動人工濕地生物處理綜水回用工程,通過水生植物對周邊村寨的生活污水進行生態凈化。前兩年,貴陽市政府還劃定了生態紅線,并沿生態紅線設立了界樁標識,明確對濕地公園實行永久性保護。
貴陽市政府規定:生態紅線范圍內以生態保育為主,嚴禁修建任何與濕地公園保護無關的設施;嚴禁砍伐林木、毀壞山體、開荒種地建墳、亂搭亂建等行為。生態紅線一經劃定,實施永久性保護,接受群眾舉報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保護規定,破壞生態紅線,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受到懲處。
“撿個鳥蛋都可能被處以1000元到5000元以下罰款,這么貴的鳥蛋誰會‘買’?”貴陽市民劉波說,現在大家都養成了“多管閑事”的習慣,只要見到外來游客對公園里的動植物伸手就趕緊勸阻,“保護濕地,人人有責嘛!”
充實內涵
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氣質
“桂花要等貴客到,貴客來到花才開”。
之所以說濕地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桃源之地,還因為許多布依族群眾依然居住在園區之中。他們使用的河堰、水渠、水車、碾坊、洗衣石板等,散落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在綠樹紅花的映襯下構成一番別致景象。
在布依族群眾居住的麥翁寨,游人可以購買到他們織繡的荷包,品嘗到他們釀制的桂花酒,入住在他們世代居住的吊腳樓,還可以參與到他們的節慶和婚嫁活動中去,體驗布依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濃厚的民族感情。許多布依族人也因此獲得了園區建設帶來的紅利,開起了農家樂和鄉村客棧,足不出戶就可以脫貧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貴陽孔學堂于2012年在此落成揭幕,除了觀光購物,游客還可以在此坐而論道、以文會友,也可在此吟詩作賦、品茶下棋、聆聽講座、學習“六藝”、參加廟會……通過各種形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王定忠說,他的孩子經常和同學一起到園區游玩,“現在他認識的動植物種類比我還要多!”游客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說,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將貴陽行的第一站定在濕地公園,“科普生態游已經成了炙手可熱的貴陽旅游新方式。” 6月下旬的貴州省貴陽市,不似其他城市那般暑熱難耐。這里的居民,習慣晨起后披件長衣,頂著終日不斷的濛濛煙雨,走進頗有年頭的街邊小店,要上一碗紅油微沸的腸旺面:“老板,多放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