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
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奮勇前行。
這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2015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專程來到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詳細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
在碧波蕩漾的洱海邊,習近平和當地干部合影后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他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建設一個美麗富強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夢想和力量之源。這力量,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習近平對東方文化中和諧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他看來,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和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必須解決好“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的矛盾,達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地球很大,也很脆弱。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生產力空前發展的同時,自然生態系統發生巨大變化,出現森林消失、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澇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等嚴重生態危機。
放眼人類文明,審視當代中國,習總書記的思考深邃而迫切——中華文明已延續了5000多年,能不能再延續5000年直至實現永續發展?
“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習近平的講話擲地有聲。
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彰顯了總書記對人類文明發展經驗教訓的歷史總結,對人類發展意義的深邃思考。
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出發,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
這部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報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化——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
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同與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無論在國內主持重要會議、考察調研,還是在國外訪問、出席國際會議活動,常常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有關重要講話、論述、批示超過60次。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這是對生態與文明關系的鮮明闡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保護好生態環境,要有科學和系統的視野。在習近平看來,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大自然億萬年間形成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