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山水城市,自然稟賦優良。自古以來“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可是,你知道么,未來的廣州將更美、更宜居!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制定了《廣州國家森林城市品質提升建設規劃(2016—2020 年)(送審稿)》并完成征集意見,送市政府等待審批。根據送審稿,廣州將通過18個點的改造,重點打造一江兩岸三十公里核心段綠化景觀,構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沿江綠化景觀風情帶。
投逾58億
提升廣州國家森林城市品質
廣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品質提升規劃(2016-2020)建設任務主要包括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綠色生態水網工程、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生態休閑服務工程、精品園林建設工程、森林小鎮建設工程、生態文化科普基地建設工程等 8 大重點建設工程,按建設前期(2016-2018 年)和建設后期(2019-2020年)實施。
項目總投資 58.02 億元。近期(2016-2018 年)投資 32.74億元,后期(2016-2020 年)投資 25.28 億元。
那么未來
廣州將變成什么樣呢?
根據全市城市森林建設現狀和發展目標要求總體布局和建設思路為:北部優化、中部提升、南部增量。
北部:
構建森林生態屏障,打造森林康養勝地
北部地區主要是指哪些地方呢?哪些市民將受益?答案是:主要包括北部和東北部的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黃埔區的九龍鎮。
如何優化呢?根據送審稿,將重點優化兩個方面:
一是提升森林質量,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完善生態景觀林帶和綠道對森林斑塊的連接,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強大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和綠色生態屏障,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生態安全。
二是依托北部地區良好的森林資源和山水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森林生態資源活化為生態產品。打造北回歸線上的國際森林康養基地和廣州最高峰的山岳風光體驗高地。發揮森林的康養保健功能,著力建設森林浴場、森林療養院、森林理療中心等,使之成為國際水平的森林康養基地。開發登山遠足、森林瞭望等功能,讓廣州及珠三角市民登頂珠三角城市群第一高峰,領略山岳風光。
中部:
凸顯嶺南園林特色,擦亮千年花城品牌
中部地區是廣州的中心城區,包括越秀、天河、海珠、荔灣、白云、黃埔科學城六區,珠江從西向東穿城而過。
重點提升四個方面:一是對標世界名城,以“特色化、品質化”為原則,提升城市綠化的品質,注重園林綠地形態、肌理、空間、尺度的精細設計,構建景觀優美、利民惠民、生態功能強的公園體系和道路綠化體系。重點打造一江兩岸三十公里核心段綠化景觀,構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沿江綠化景觀風情帶;
二是建設國際知名的花園和花景,打造花城品牌。一方面突出重點,打造幾個重點花園和花景;另一方面,優選植物品種,增加開花植物的種類和種植量,突顯廣州嶺南地區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營造春花和秋花之城;
三是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貫穿城市綠地建設的全過程,充分發揮綠地的多種功能。
四是加強立體綠化的推廣,在中心城區綠化用地難以增加的現實條件下,從空間增加綠量,持續大力開展橋梁綠化、陽臺綠化和屋頂綠化,減低城市熱島,建設花漾街區。
南部:
增加綠量 增加森林與濕地面積
南部地區包括番禺區和南沙區。
重點建設三個方面:一是建設具有濱海特色的公共綠地、生態休閑綠地、道路綠地,打造濱海新城綠色景觀;
二是針對南部平原地區森林少而破碎,通過加強濕地紅樹林、沿海防護林建設,以及退污還林和四旁綠化,增加森林、濕地的面積,提高南部綠量;
三是構建綠色生態水網體系。把河流、沿岸林帶、村莊作為一個景觀整體規劃建設,合理配臵植物種類,形成靠水而居、林水相依的河流景觀風貌,努力保護和營造具有水鄉地域特色的鄉愁森林生態景觀。
這其中
最讓人期待的就是:
一江兩岸三十公里核心段的建設了!
接下來這三年將如何建呢?
一江兩岸三十公里核心段
十公里一特色 處處是美景
一江兩岸三十公里核心段綠化景觀是精品園林建設工程重點打造的項目。將以廣府文化底蘊為基礎,突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嶺南園林都市風貌,提升千年花城品牌,突顯廣州嶺南地區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營造春花和秋花之城。
針對珠江核心段白鵝潭至南海神廟三十公里,以品質化、精細化為宗旨,打造三個十公里綠化景觀帶。18個點分別是沙面-長堤、二沙島、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沿江景觀綠化、琶洲會展中心周邊立等。打造共享性、生態性、連續性魅力景觀岸線,使珠江成為世界名河、花漾珠江。至 2020年,一江兩岸三帶景觀綠化工程 601 公頃。
西十公里結合傳統歷史風貌,以多類型立體綠化為主,增加開花植物,形成溫馨、舒適、典雅的主題景觀段;
中十公里采用現代簡約手法,建設串聯成網的綠道緩跑徑,形成連續開敞、舒朗通透的高品質國際都市主題景觀段;
臨江大道廣州大橋至琶洲大橋段,全長6公里,這里將有廣州首條濱江緩跑徑,目前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已公布施工招標建設工程監理,首條濱江緩跑徑即將施工,有望2018年完工并向市民開放。
據悉,整個工程將動用財政資金約4000萬元,建設升級改造面積289800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臨江大道景觀綠化及緩跑徑建設工程紅線范圍內的生態景觀帶升級改造、緩跑徑、停車場、驛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及建設范圍內的電氣、給排水等配套工程。
東十公里采用自然生態手法,以濕地類型為主,統籌岸線和江心島,形成自然、生態、野趣、科普的主題景觀段。
根據《廣州市花景建設規劃(2016-2020 )(送審稿)》一江兩岸花景將這樣建設:
建設范圍:沿珠江西起沙面,東至南海神廟,共 30 公里長的珠江兩岸。西段十公里,白鵝潭——廣州大橋;中段十公里,廣州大橋——魚珠碼頭;東段十公里,魚珠碼頭——南海神廟。
建設思路:世界名河,花樣珠江。西段打造成近代廣州歐陸風情主題段;中段打造現代廣州魅力都市主題段;東段打造生態廣州綠島主題段。重點依托珠江夜游和廣州塔旅游等已有的特色旅游景點,以廣州花文化為主題,通過大規模增植現有主題花樹,打造“花滿珠江岸”的新型珠江旅游特色品牌,使珠江兩岸一年四季有景可賞,配合兩岸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筑,將自然、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
建設內容:
A:西段主要打造沙面,利用立體綠化,豐富區域花景;
B:重點打造二沙島,增植現有主題觀花樹種鳳凰木;
C:東段重點打造閱江路、臨江大道,增植主題花樹美麗異木棉和黃花風鈴木。
濕地公園:
2020年新增濕地公園17個
截止 2015 年底,全市已有濕地公園 12 處,包括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南沙濕地、花都濕地公園、白云湖濕地公園等,濕地公園面積合計達到 1562.96 公頃。
規劃到 2020 年,在番禺區、黃埔區、白云區、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以及南沙區等地新增濕地公園 17 個。
綠道建設:
三年后達800 公里 12條精品線
全市已建成綠道 3000 公里,引領全省、領跑全國綠道建設。未來將重點解決好綠道與城市慢行道、登山步道、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有效對接融合,增強綠道連通性,提升出行便捷度。
圍繞“綠化、游徑、標識、配套”四要素,結合綠道沿線自然風光、人文資源、旅游景點,在特色上打造森林風光、水鄉風情、人文尋古、都市風情、綠色畫廊、濱江海岸風光、濱海濕地、生態科普等 12 條各具特色的精品線,打造趣味互動區、美食聚匯莊、特色藝品園、別樣花景點等 24 個興奮點。全面建成結構合理、設施完善、連通便捷、功能豐富的綠道網絡體系,同時,使其融入城市慢行系統,成為“幸福廣州、理想城市”的新品牌。
計劃至 2020 年,主要在增城區、黃埔區和花都區等全市范圍內分年度逐步完善、建設綠道800 公里。
森林公園:
打造19個鎮街森林公園 全部免費開放
截止2015年底,全市有森林公園73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5個,市級以及鎮街道級66個。但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且資源特色開發、品牌影響力、服務管理水平、基礎設施等方面不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休閑、森林保健的需求。
一是打造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特色品牌和亮點。以流溪河、石門、帽峰山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為重點,打造10-15個品牌森林公園,作為市民周末度假的好去處。如將石門森林公園打造成廣州最高峰的山岳風光體驗高地和北回歸線上的國際森林康養基地,流溪河打造成鄉村度假勝地、越野運動公園 ,帽峰山打造養生谷,王子山打造生態旅游勝地等,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影響,成為森林保健和來穗觀光旅游者的必選地。
二是大力發展近郊鎮街休閑型森林公園。計劃至2020年,依托鎮街區域邊緣的生態公益林、風水林和濕地,新建甘竹山、七星崗和天獅嶺等19個鎮街森林公園,以健身、休閑為重點,為市民提供早晨或黃昏登山、跑步、騎車、賞綠的場地,作為市民每日能去的類型,全部免費開放。
街心公園:
各區規劃新建街心公園62個
目前全市公園 246 個。計劃到 2020 年,在各區規劃新建街心公園 62 個,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度,打造 10 分鐘生態步行圈,滿足居民的生態需求。
城市中央公園
具有國際水準和區域知名度
廣州將以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火龍鳳森林公園和珠海國家濕地公園等城市綠地為基礎,堅持自然、生態和文化的原則,高標準定位,高質量實施,打造生態環境優美、嶺南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具有國際水準和區域知名度的城市中央公園。
森林小鎮建設
去郊區玩也十分有趣
2020 年,在白云區、從化區、番禺區、花都區、黃埔區以及增城區等地完成 17 個森林小鎮建設。
打造公園系列節慶活動
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科普好去處
依托城市公園、森林公園現有的特色景觀資源,結合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等傳統佳節,打造內容豐富、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公園慶節活動,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和科普的好去處。
以 8 個市級城市公園、5 個森林公園、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等為重點,以各區管理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為補充,舉辦系列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