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消息:昨天,天津市先后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研究制定《天津市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和《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天津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規劃》《天津市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此次“1+4”規劃,在完善七里海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同時,主動提升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水平,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準開展建設管理和保護修復工作,打造全市濕地規劃建設和保護修復“升級版”。
濕地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此次規劃制定,充分體現天津市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的高度政治責任感和堅定決心。
規劃堅持“問題導向”,以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濕地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天津市濕地保護工作突出問題為重點,有的放矢地在違法整治、濕地恢復、護林保濕等方面制定規劃,注重實際操作性和可實施性,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據了解,天津市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75.35平方公里(核心區211.69平方公里,緩沖區171.12平方公里,實驗區492.54平方公里)。其中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59.13平方公里(核心區45.15平方公里,緩沖區43.34平方公里,實驗區270.64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貝殼堤、牡蠣礁構成的珍稀古海岸遺跡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348.87平方公里(核心區115.72平方公里,緩沖區91.96平方公里,實驗區141.19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包括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資源;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104.65平方公里(核心區40.15平方公里,緩沖區30.32平方公里,實驗區34.18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和鳥類資源;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面積62.70平方公里(核心區10.67平方公里,緩沖區5.5平方公里,實驗區46.53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和鳥類資源。四大保護區面積占天津市國土面積的7.4%,保護區物種資源豐富,其中鳥類有416種。
《規劃》確定保護區范圍,包括天津市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實施后,將實現保護區生態質量全面提升,修復濕地95平方公里,全面提升保護區生態質量,濕地生態功能大幅提升。通過實施生態移民、土地流轉等工程,降低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人類活動干擾,恢復保護區內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為科研科普提供理想場所。
據介紹,2017年到2025年,天津市將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實施“1275”保護戰略──“1個目標”,即通過規劃實施,進一步保護好濕地資源,提升濕地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天津市乃至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2個體系”,即全面構建并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及管理體系;“7項任務”,即通過開展污染整治、濕地恢復與修復、生態移民、土地流轉、護林保濕、宣教培訓、資源合理開發等七項任務,推動濕地保護與恢復,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5項保障”,即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法監督、強化考核評估、加大有效投入、強化輿論引導等措施,為規劃順利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在四個專項規劃中,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重點進行歷史遺留清理工程,將核心區內歷史遺留建設項目全部予以拆除,水產養殖活動全部清理,并且對土地流轉、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等十大工程進行了規劃。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到2025年將有效恢復濕地面積8平方公里,濕地水質凈化示范工程3平方公里,保持東方白鸛、遺鷗等關鍵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通過引種耐鹽堿植物,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要,同時全面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近期將開始實施大黃堡濕地及周邊區域空間規劃深化研究、核心區范圍土地流轉、核心區濕地修復、龍鳳河環境整治、保護區巡護道建設等工程。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將實施管護基礎設施、社區工作和宣教、科研與監測、生態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