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行,滿眼蔥蘢,青翠欲滴,游客絡繹不絕。曾以工業為支柱的邢臺市,正悄然轉型,走上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近兩年來,邢臺重拳治污推進生態建設,以最大力度回應群眾對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殷切期盼。
今年初,邢臺堅定不移抓好大氣污染治理,打出了“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組合拳,發起“煤改氣”和小鍋爐取締、整治“小散亂污”小群體企業、主城區及周邊排放大戶轉型升級、城市精細化管理“四大攻堅戰”。
邢臺注重以產業抓生態建設,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健康休閑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依托產業、人文和生態優勢,打造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
如今,橋西區的薰衣草莊園、銀禾農場、福慶生態園、襄湖島濕地等各具特色的項目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生態休閑農業園區7000多畝,拉動社會投資逾2億元,帶動地方2000多人就業,年人均增收1.5萬元;柏鄉縣的牡丹小鎮已被列入全省82個特色小鎮序列,牡丹文化風情街、漢牡丹文化園、“富貴里”新鄉村等項目加速推進;在內丘縣,以寒山、太子巖、鶴渡嶺為代表的自然風光,以文孝社區、扁鵲大道片區為代表的省級美麗鄉村,以小辛旺、神頭村、黃岔村為代表的特色村落,已成為該縣的新名片。
據統計,目前全市有旅游企業150多家,4A級景區8家,2016年旅游接待總人數2109.22萬人次,同比增長22.89%,旅游總收入181.6億元,同比增長29.45%。
從“景點旅游”邁向“全域發展”。8月中旬,邢臺將舉辦首屆旅發大會。全市將以此為契機,實施旅游發展帶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爭創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市旅發委主任戴書軍說,首屆旅發大會將推出2個全域旅游示范片區、20個旅游精品項目、2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打造新的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形象。
在以往“景點旅游”的基礎上,邢臺市將著力推動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做好“旅游+”這篇大文章。
在“旅游+農業”方面,邢臺將圍繞“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基本任務,大力發展農業生態園、休閑農業園、家庭農場等農業旅游產品。如今,僅農業旅游,每年就吸引游客800多萬人。清河縣萬畝山楂園、南和縣農業嘉年華、任縣宜采園、臨城縣綠嶺核桃園等,知名度和影響力正逐步顯現。
在“旅游+文化”方面,邢臺將通過挖掘鄉村民俗文化,策劃包裝旅游項目,進一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產品。寧晉縣工筆畫藝術園區、平鄉縣梅花拳文化園區、清河縣張氏祖庭、內丘縣邢窯博物館等已蜚聲海內外。
在“旅游+扶貧”方面,通過發展“溝域經濟”,邢臺正探索一條集生態治理、觀光農業、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山區發展路徑。目前,全市已開發經濟溝1040條,農民在達標經濟溝中的每畝收益達到2000元至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