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商務區、博物館到居民區,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2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

        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的“雙綠”時代正逐漸從理想走入現實。

      上海中心的空中花園。澎湃新聞記者朱偉輝攝

        在上海中心大廈的37層,一名觀光客直呼“這么高的空中還有花園啊”,另一旁,其七八歲的兒子蹲在池水邊觀看鯉魚游來游去。

        其實,像這樣的空中花園上海中心還有21座。時間閃回到2008年,上海中心設計之初就確立了綠色建筑的方向。“從雙層幕墻到空中花園,從屋頂風力發電到地下地源熱泵,上海中心應用了40多項綠色節能環保技術。”上海中心大廈工程管理總部總經理孫峻說。

        上海中心并非孤例。從上海的商務大樓到博物館再到居民小區,均可見綠色建筑的身影。在虹橋商務區內,整個商務區皆按照綠色建筑標準施工,儼然一座立體都市森林。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除了綠植屋面,冬季采暖也全部利用土壤能源。在嘉定區某小區內,住宅區安裝遮陽卷簾、空氣凈化系統等。

        截至2017年7月底,上海市各類綠色建筑累計總面積已超過1億平方米。這并非一蹴而就,2014年下半年,《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宣告上海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開始。

        “從原來的鼓勵,到現在的強制執行,那是一個分界線。”2017年7月底,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建筑節能和建筑材料監管處處長陳寧表示,上海還要求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國家機關辦公建筑,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重點區域內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的建筑面積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總建筑面積比例不低于50%。

        目前,上海綠色建筑相關立法調研工作已全面鋪開,《上海市綠色建筑條例》呼之欲出。今年,還將以崇明生態島建設為契機,將《條例》的一些要求先行先試起來。

      上海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綠色建筑,應用了雙層幕墻、樓頂風力發電等40多項綠色節能技術。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圖

             商務區:高溫天卻涼意陣陣
      “高溫”無疑是上海今夏的高頻詞,不過虹橋商務區卻涼意陣陣。
      7月下旬,澎湃新聞記者走訪虹橋商務區時注意到,屋頂綠化、壁面綠化、挑臺綠化、廊柱綠化、圍欄綠化、道路綠化……3.7平方公里的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一棟棟新建樓宇“見縫插綠”,形成了一座立體都市森林。
      “綠樹可以給行人遮陰納涼,屋面、屋頂綠化可以給房子隔熱,這是大虹橋給人們帶來的清涼。”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建設處相關負責人李遠表示,虹橋商務區開發之初就頒布了建設“綠色CBD”的《上海虹橋商務區低碳建設導則》,"綠色CBD"不單單是綠化意義上的"綠",建筑物由內而外的節能低碳才是它的核心指標。”
      這份夏日清涼,和商務區四通八達的地下廊道不無關系。
      走訪期間,澎湃新聞記者乘地鐵到達虹橋火車站后,不需走出地面,沿著地下廊道就可以到達商務區多個大廈。商務區內一位白領對記者說,“坐地鐵到虹橋商務區上班,不用擔心刮風下雨,地下就可到達。這幾天高溫,中午去周邊的商業廣場吃午餐,樓與樓之間有空中連廊或地下通道,也不必擔心在大太陽下暴曬。”
      虹橋商務區,空中、地面和地下三層步行廊道。虹橋商務區管委會供圖
      對地下空間的集約化利用是虹橋商務區一大特色。虹橋商務區正在建設一個堪與世界上最大“地下城”所在地蒙特利爾媲美的“地下虹橋”,核心區內共規劃有20條地下通道。目前,空中廊道、地下通道等一批政府配套項目已基本建成,連接國家會展中心與虹橋商務核心區的二層步廊工程,在2017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已投入使用。
      李遠介紹,占地面積3.7萬平方公里的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其全部建筑皆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施工,其中50%以上達到二星級要求,地標建筑則達到三星級要求。2017年7月,虹橋商務區核心區352棟社會項目已有97.7%實現結構封頂,53%以上完成竣工并逐步投入使用。這些新建商務辦公類項目100%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虹橋商務區并非個案,上海正同時依托8個低碳商務區、7個郊區新城、6個重點功能區域,大力推動綠色建筑規?;l展。目前,虹橋商務區、奉賢南橋新城已獲得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稱號,國際旅游度假區的示范申報也已通過住建部評審。

        公共建筑:“冬天采暖量100%用綠色能源”

        不止商務區,公共文化場所也在探索。

        2007年對徐曉紅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那一年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正式立項,也開啟了他長達7年綠色博物館建筑的探索。

        “當時的建館目標,就是要把自博館建成一個能夠展示綠色建筑技術的載體,”上海自博館管委會副主任徐曉紅說。在新館建設時期,徐曉紅是該館工程管理部部長,親歷了博物館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如今他還記得博物館建設之初的情形。

        一開始是選址上的考慮,徐曉紅認為“建筑物首先要和周邊環境和諧相融”。上海自博館坐落于靜安區雕塑公園,此處位于市中心地區,土地緊俏,博物館規劃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8米。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讓場館既與雕塑公園現代氣息相一致,同時又為觀眾提供寬敞明亮的展廳空間,成了徐曉紅苦思冥想的問題。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上海自博館貫通上下的細胞墻,外面是一座中式景觀庭院。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圖

        “現在來看,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我們有一定的表率作用。1.2萬平方米的土地,我們做到了4.5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其中3.3萬平方米都放在地下,保證了足夠的展廳空間。”徐曉紅告訴記者,為了保障地下空間采光、通風和消防安全,館方巧妙地將其向陽一面開辟為上下貫通的景觀庭院,“表面上這是一座賞心悅目的中式庭院,實際上場館的光線、通風都通過這個設計實現,安全疏散也通過這里解決了”。

        建成后的自博館,遠遠看去宛如一只“綠螺”,盤旋而上的綠植屋面從地下冉冉升到空中。在許多觀光者眼中,上海自博館就像“雕塑公園最大的藝術品”。

        綠色建筑的核心是節能,自博館亦不例外,作為上海最早探索地源熱泵技術的項目之一,自博館高效地實現了土壤能源利用。

        上海屬于“夏熱冬冷”地區,但土壤溫度基本穩定在16-20℃之間,地溫非常適宜采用土壤源熱泵。為了應用這一技術,在建設之初,自博館組織了一批研究人員,還專門在上海社科委申報課題。經過反復的模擬實驗之后,該技術終于達到了可以結合自博館項目應用的條件。徐曉紅介紹,在自博館項目開建以后,他們在地下打了將近800口井,以利用土壤能源,地源埋管的埋深達到50米左右。

        現如今,年接待觀眾超過200萬人次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冬天的采暖量100%利用地源熱泵技術,用的都是綠色能源,這一塊就極大地降低了能耗,也節省了運營費用。”

        住宅區:裝空氣凈化系統,祛除PM2.5

        “綠色建筑”也擴展到了居民區。

            7月19日中午,上海正處于連日高溫時期,位于嘉定區的三湘海尚名邸小區,許多住戶把黑色的外遮陽卷簾降了下來,以遮蔽毒日。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三湘海尚名邸小區,許多住戶降下了外遮陽卷簾。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圖
            “窗戶外的遮陽卷簾降下來,光熱絕大部分就被遮擋住了。”上海三湘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力群說,這是他們區別于許多住宅的一項獨特設計,“像現在這么熱的天,室內熱負荷會增加空調能耗,而它的主要來源就是太陽光照,所以我們加裝遮陽卷簾,能夠最大限度地遮光,同時它可以任意調整高度,滿足室內所需的采光。”
             講起這座幾年前已建成售罄的住宅,李力群如數家珍。
      虹橋商務區冠捷大廈屋頂的“開心農場”。澎湃新聞記者朱偉輝圖
            李力群表示,他們具有發明專利的空氣凈化系統,采取地面送風屋頂排風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祛除住宅內PM2.5,它的熱回收功能也降低了空調能耗,讓室外新風送入時經過一個預冷過程。
             為了檢驗這套自主研發的空氣凈化系統對顆粒物的凈化作用,李力群和同事先后邀請了四家第三方機構前來測試。和上海市環境科學院簽訂合同之后,為了“挑選”一段霧霾日來檢測,李力群幾乎每天都盯著天氣預報,盼著霧霾到來。“那段時間跟著了魔似的,天天盼著霧霾過來,這樣第三方的檢測就有了室內外對比,檢測結果也有說服力。”
             最終,這套凈化系統得到了專業機構的驗證,李力群向他建造綠色住宅之夢又邁進一步。“作為一個建筑人,我已經在這一行呆了快20年,有了這樣一個綠色建筑項目留在身后,它能夠實實在在地惠及到普通人,確實感到無比自豪。”李力群說道。
            像李力群這樣的建筑人并不在少數。澎湃新聞從上海市住建委了解到,2014年上海市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僅2016年度,上海市完成綠色建筑審圖共計352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項目1784萬平方米,占年度規模的一半。
            陳寧向記者描述了未來上海綠色建筑發展要實現的三個轉變,“第一,規模由單體向綠色生態城區轉變,著力發揮綠色建筑的集約發展優勢。第二,重點從設計建造向運營管理實效轉變,將綠色的理念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對綠色建筑的獲得感。第三,落腳點由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向城市有機更新轉變,通過開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強化用能約束,加快推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陳寧補充道,“實際上這已不是未來的計劃,我們已經在這樣做了。”
            目前,上海綠色建筑相關立法調研工作已全面鋪開,《上海市綠色建筑條例》呼之欲出。
            2016年,上海市住建委進一步組織開展了《上海市綠色建筑條例》的編制研究工作,已基本形成條例初稿。陳寧透露,“我們累計召開近40次條例編制討論會,對近300條的意見進行收集和處理,目前條例已列入了市人大的預備計劃。今年,還將以崇明生態島建設為契機,將《條例》的一些要求先行先試起來。”
            陳寧表示,隨著綠色建筑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備,上海的綠色建筑發展又將進入新的階段。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