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紛繁復雜,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日益凸顯,但這些問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和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密切相關。城市究竟該圍繞“人”來設計,還是圍繞“車”?這一問題值得大家思考。美國城市規劃師、設計師Jeff Speck(杰夫·斯佩克)提出“適宜步行的城市”這一理念,認為應讓城市更適宜步行,才能保障居民出行安全、確保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交通言究社今天推出Jeff Speck關于發展“適宜步行的城市”演講內容。
Jeff Speck曾擔任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設計部門負責人,協助解決城市規劃面臨的迫切問題。作為一名致力于城市精明增長和可持續性設計的城市規劃師,Jeff Speck的目標就是要讓城市越來越適宜步行。
以下為根據演講視頻所整理的要點內容:
改變出行及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加城市“吸引力”
美國自70年代起,隨著公路數量增長,人們在交通方面的開銷也從原來家庭收入的10%上升到了20%(這里指的是年收入在2萬至5萬美元的美國家庭在交通方面的開銷),甚至略多于住房開銷;人們的住所也逐漸被安置在距離市中心、工作地點越來越遠的地方,以致每天在通勤路上要耗費約三、四個小時。
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過度依賴汽車不僅會對整個社會發展造成影響,還會增加每個家庭的日常開銷。那么,若城市將發展重心從汽車轉移到其他地方會是什么樣子?
以俄勒岡州的城市波特蘭為例:
20世紀70年代,波特蘭做出一系列決策,并逐漸與美國其他城市區別開來。例如,當其他城市不斷擴張時,波特蘭制定城市增長邊界;當大多數城市不斷移走平行車位、行道樹以拓寬道路、增加車流量時,波特蘭卻開始將機動車道變窄;當大多數城市增加道路投資來建設高速路時,波特蘭卻將投資放在自行車道、人行道的建設上。波特蘭在30年內投入近6千萬美元用于自行車設施建設,約每年200萬,數目看上去雖大,但卻只相當于重建一條立交橋一半的開銷。
這些舉措漸漸改變了波特蘭民眾的生活方式:
降低駕車里程。波特蘭平均每人的駕車里程在1996年達到峰值后,便開始下降。與美國其他地區相比,開車頻率減少20%。
減少交通開銷。與以前相比,波特蘭人現在每天少開車4英里(或少開11分鐘),不要小看這4英里(或11分鐘),其中開銷總和約占當地居民收入的3.5%。當不再需要把錢花在開車上時,波特蘭人便將交通上省下來的錢用于家居開支與各種娛樂活動上,既推動了本地消費,又提升了人們生活質量。
大批人才涌入。在一系列措施實施后,大批年輕且受過教育的人們紛紛涌入波特蘭。在過去兩次人口普查中,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增加了50%,增長率是全國平均數的5倍。
規劃發展適宜單車出行和步行的城市有哪些好處?
一方面有利于節省當地居民在交通方面的開支,提升本地消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對于城市來說,最好的經濟策略不是想方設法吸引大公司,而是將其變成一座人人都愿意居住的城市,以吸引更多高能人才涌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適宜步行的城市可提升居民出行安全指數
現階段城市的布局使人們過度依賴汽車,長期缺乏運動致使體重不斷增加,而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也使哮喘逐漸成為美國近些年的高發病之一。同時,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多,駕駛問題也給開車在路上的人們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風險。
圍繞“人”來設計城市,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由汽車駕駛問題引發的車禍,已成為美國公民最大的死亡威脅之一。在美國,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12個人死于交通事故,盡管所反映的問題不嚴重,但卻不及英國(10萬人中有7人死于交通事故)、日本(10萬人中有4人死于交通事故)那樣安全。當然美國的紐約、舊金山、波特蘭也能做到相對較低事故死亡率。仔細研究以上城市,不難看出一座城市是否安全取決于它是圍繞“車”設計還是“人”設計的,若圍繞車來設計,那么相信這座城市的交通事故率不會低。
讓城市更適宜步行有利于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約十幾年前,美國發起環保運動(也被稱為“反城市運動”),大批居民由城市搬到了郊區,但碳排放量卻并沒有因一系列環保舉措的實施而有所改善,反而增加了郊區、鄉村社區的碳排放量。而太陽能電池系統、雙沖水馬桶、竹地板、高科技火爐等節能型設備的使用,對環境的貢獻也極為微小。事實上,所有的環保舉措與措施所節省的能源,都不如讓人們生活在一座適宜步行的城市所帶來的效果好。
基于對健康、經濟、教育等十個要素的評比,“美世調查”對世界上百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進行了排名,其中排名最高的美國城市是火奴魯魯(排在28位),接下來便是西雅圖、波士頓等適宜步行的城市,而達拉斯、鳳凰城、亞特蘭大等陽光地帶的駕車城市卻未出現在排名之中……不難看出,生活在可持續發展且適宜步行的社區里才會給人們帶來更高的生活質量。
Jeff Speck曾擔任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設計部門負責人,協助解決城市規劃面臨的迫切問題。作為一名致力于城市精明增長和可持續性設計的城市規劃師,Jeff Speck的目標就是要讓城市越來越適宜步行。
以下為根據演講視頻所整理的要點內容:
改變出行及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加城市“吸引力”
美國自70年代起,隨著公路數量增長,人們在交通方面的開銷也從原來家庭收入的10%上升到了20%(這里指的是年收入在2萬至5萬美元的美國家庭在交通方面的開銷),甚至略多于住房開銷;人們的住所也逐漸被安置在距離市中心、工作地點越來越遠的地方,以致每天在通勤路上要耗費約三、四個小時。
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過度依賴汽車不僅會對整個社會發展造成影響,還會增加每個家庭的日常開銷。那么,若城市將發展重心從汽車轉移到其他地方會是什么樣子?
以俄勒岡州的城市波特蘭為例:
20世紀70年代,波特蘭做出一系列決策,并逐漸與美國其他城市區別開來。例如,當其他城市不斷擴張時,波特蘭制定城市增長邊界;當大多數城市不斷移走平行車位、行道樹以拓寬道路、增加車流量時,波特蘭卻開始將機動車道變窄;當大多數城市增加道路投資來建設高速路時,波特蘭卻將投資放在自行車道、人行道的建設上。波特蘭在30年內投入近6千萬美元用于自行車設施建設,約每年200萬,數目看上去雖大,但卻只相當于重建一條立交橋一半的開銷。
這些舉措漸漸改變了波特蘭民眾的生活方式:
降低駕車里程。波特蘭平均每人的駕車里程在1996年達到峰值后,便開始下降。與美國其他地區相比,開車頻率減少20%。
減少交通開銷。與以前相比,波特蘭人現在每天少開車4英里(或少開11分鐘),不要小看這4英里(或11分鐘),其中開銷總和約占當地居民收入的3.5%。當不再需要把錢花在開車上時,波特蘭人便將交通上省下來的錢用于家居開支與各種娛樂活動上,既推動了本地消費,又提升了人們生活質量。
大批人才涌入。在一系列措施實施后,大批年輕且受過教育的人們紛紛涌入波特蘭。在過去兩次人口普查中,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增加了50%,增長率是全國平均數的5倍。
規劃發展適宜單車出行和步行的城市有哪些好處?
一方面有利于節省當地居民在交通方面的開支,提升本地消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對于城市來說,最好的經濟策略不是想方設法吸引大公司,而是將其變成一座人人都愿意居住的城市,以吸引更多高能人才涌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適宜步行的城市可提升居民出行安全指數
現階段城市的布局使人們過度依賴汽車,長期缺乏運動致使體重不斷增加,而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也使哮喘逐漸成為美國近些年的高發病之一。同時,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多,駕駛問題也給開車在路上的人們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風險。
圍繞“人”來設計城市,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由汽車駕駛問題引發的車禍,已成為美國公民最大的死亡威脅之一。在美國,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12個人死于交通事故,盡管所反映的問題不嚴重,但卻不及英國(10萬人中有7人死于交通事故)、日本(10萬人中有4人死于交通事故)那樣安全。當然美國的紐約、舊金山、波特蘭也能做到相對較低事故死亡率。仔細研究以上城市,不難看出一座城市是否安全取決于它是圍繞“車”設計還是“人”設計的,若圍繞車來設計,那么相信這座城市的交通事故率不會低。
讓城市更適宜步行有利于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約十幾年前,美國發起環保運動(也被稱為“反城市運動”),大批居民由城市搬到了郊區,但碳排放量卻并沒有因一系列環保舉措的實施而有所改善,反而增加了郊區、鄉村社區的碳排放量。而太陽能電池系統、雙沖水馬桶、竹地板、高科技火爐等節能型設備的使用,對環境的貢獻也極為微小。事實上,所有的環保舉措與措施所節省的能源,都不如讓人們生活在一座適宜步行的城市所帶來的效果好。
基于對健康、經濟、教育等十個要素的評比,“美世調查”對世界上百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進行了排名,其中排名最高的美國城市是火奴魯魯(排在28位),接下來便是西雅圖、波士頓等適宜步行的城市,而達拉斯、鳳凰城、亞特蘭大等陽光地帶的駕車城市卻未出現在排名之中……不難看出,生活在可持續發展且適宜步行的社區里才會給人們帶來更高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