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摩拜大數據:開啟城市規劃新想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1-06  
             為城市統籌規劃提供依據
      讓公眾的出行更便利,讓城市的交通更流暢,隨著交通出行大數據的進一步挖掘,原本看上去難以兼顧的矛盾,似乎有了解決的契機。
      梁小姐是共享單車的忠實粉絲,每天早晨從家里出發,找一輛共享單車,掃碼、開鎖、上車,五分鐘就可以騎到5號線地鐵口,路上還能買杯豆漿。但停車問題始終讓她深感憂慮,“地鐵口附近沒有足夠的自行車停放點,經常有人亂停,有些人騎完車就隨手停在路邊,沒辦法過人,還有安全隱患。”
      “市民騎行、泊車需求大的區位,譬如地鐵站點、商超周邊、主次干道邊上,這些地方自行車停放點位普遍不足。”在李婷看來,用戶數據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的騎行需求,如果以自行車流量作為指標,可以幫助城市在規劃時,根據土地使用、經濟活動和公共交通服務的種種組合來檢驗不同的發展戰略,“如將自行車停放點、自行車專用道的規劃與公交站點的建設統籌考慮。”
      在城市規劃和管理者們看來,這一建議,把共享單車治理問題前移至規劃階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交通大數據可以給出更清晰的出行需求畫像。”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告訴記者,大數據可以直觀看到在哪些區域出行需求更大,相應的規劃或者管理就可以根據趨勢實現優化。
      而在站點周邊規劃設計層面,城市規劃者們也深受啟發:不局限于步行可達距離覆蓋范圍,在更大區域內統籌安排土地利用類型和業態形式,促成混合用途的緊湊型社區。
      “從800米步行可達圈拉開到2-3公里騎行可達圈,如果共享單車數據確實反映了這一趨勢,那是一個很可喜的現象。”在馬向明看來,地鐵站周邊往往用地緊張,它涉及不同的利益群體,需要擴大數據挖掘,納入更多元的數據,“如交通的數據、購物的數據等,把人們的使用活動勾畫得更清晰,才更有利于綜合去解決現有的問題”。
      “但數據是現在時,不能根據這個就能得出未來的趨勢。”他指出,要認清大數據的性質只是工具,幫助我們更好作出未來的預測,規劃更精準更方便,“大數據是城市管理者作出決定的一個支持性的來源,不是決定性的來源。”
      為旅游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共享單車帶來的改變不止于出行。”馬向明說,對于城市而言,單車出行把人們的交往生活部分回歸街道,也為住區布局方式提供新的可能性。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密路網、窄馬路”理念,讓更多人出行可以步行或騎單車。“未來的城市可以鼓勵建設更多的慢行街道,使街道的生活更豐富。”他說,慢行街道的建設需要總結歸納共享單車出行大數據,“哪些出行需求大的,可以對現有的路網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
      在他看來,共享單車或許還將為廣州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共享單車出行大數據顯示,市民把選擇共享單車當作休閑出游的重要交通工具。2017年4月至6月其間,華南區重要城市景點/商圈共享單車騎行到訪量大幅增加,其中廣州天河城增幅第一。
      “單車騎行時可以對地理環境和城市文化進行更細致的感知。”他說,廣州城市比較平緩,很多地方綠化很好,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適宜騎行,“如果可以根據大數據滿意度分析,對外地人滿意度更多的地方規劃組織城市體驗騎行線,讓‘白天騎行城市,晚上夜游珠江’成為外地游客的首選,對城市的旅游、整個經濟的推動其實也是有積極的一面。”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