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紅角洲市民王劍敏每天都會起個大早,在家門口的漁舟灣濕地公園轉悠幾圈,暢快地呼吸著都市的清新空氣。
一邊是高樓林立盡顯繁華的都市空間,一邊是樹木蔥蘢、水草豐富、鷺鳥翩飛的美景。王劍敏不禁感慨萬千:“原先只有荒郊野外才有的森林和濕地,如今走進鬧市區與居民為伴,生活在這里真是幸福滿滿!”
在江西,不僅森林和濕地陸續走進了城市,改變了千千萬萬城里居民的生活環境,而原先只有城市才有的公園,也大舉下鄉,重塑了江西城鎮和鄉村的生態系統。
森林濕地進城 生態公園下鄉
把山河林湖等生態元素融為一體
今年國慶節期間,景德鎮昌南湖濕地公園和西河灣沙灘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市民休閑又一好去處。這個總投資1.6億元、占地1000多畝的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大興土木,而是依地形而建,盡量保留原有的水體和植被,生態島、綠化帶、休閑小道、沙灘、閘壩……全新的亮相給城市增添了新景。
“以前這里是破破爛爛的,現在經過改造,檔次得到了大提升。”市民饒琪把在湖邊游玩的照片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他的喜悅。
南昌市城東的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這個如今已成南昌“綠肺”的公園,在10年前曾是一塊生態優先的試金石。
艾溪湖東岸3000余畝土地可謂寸土寸金,依江傍湖,按照當時的地價,如果該地塊作為商住用地開發,政府至少可獲得50億元的土地收益。在權衡眼前利益和長遠規劃后,高新區放棄所有在談、待建項目,投資數億元建起了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
“剛才路過艾溪湖濕地公園,看見一群白鷺在水邊覓食,不遠處就是車水馬龍的情景,這樣的城市景觀,令人向往。”南昌市民小鄧將感受寫進了他的QQ說說。
江西是全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者、實踐者和領跑者。2009年,江西開展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出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并在省域范圍內開展創建工作的省份;2013年,啟動了首屆生態宜居城市(縣城)創建活動,首次提出我國省級生態宜居城市考核標準……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生態宜居城市主要指標領先全國。目前,江西11個設區城市全部晉升為“國家園林城市”,10個設區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殊榮。
省林業廳專家介紹,森林城市的綠不是一兩個景點或公園,而是一個“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與大自然融合的完整城市森林系統。這就是江西建設生態城市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江西生態城市建設的路徑,即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把山、河、林、湖等生態元素融入城鎮建設,使山、水、城融為一體。
文天祥故里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天祥生態公園早在兩年前就已建成開放,在休閑亭里,村民們談笑風生,愜意地享受優美的生態環境。
“走出家門,就見蔥蘢的文化公園,這對于世代生活在農村的百姓來說,生活質量的確提高了一大截。”村民陳女士說,好環境吸引不少城里人前來觀光游玩,土特產銷路再也不用愁。
近年來,青原區突出新鎮新姿、古村古韻,依山就勢,大力推進農村生態公園建設,天賜公園、曲塘公園、敬堂休閑廣場、紅軍廣場等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村生態公園如今成了游覽勝地、生態體驗的寶地。
走進遂川新江鄉石坑村農村生態公園,參天樹木成蔭,小溪波光粼粼清澈見底,置身其中,心曠神怡。7年前,村民們在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的帶領下,依山傍水修建村里的第二個公園。村民感受最深的是,原先一溜排開的7口污水塘,現在已是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雕欄石砌,古色古香。
“以前,想逛公園要進城,現在公園就在村民的家門口。”遂川縣林業局宣教辦方院新說,近年來,遂川縣新增綠化面積26萬平方米,縣城綠地率達到40%,目前城區建成6個公園、7個生態廣場,各鄉鎮建設生態文化公園或者廣場200多個。全縣省級以上生態鄉鎮有18個,森林鄉鎮4個。
江西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創建出了一批有示范引導意義的生態宜居城市。省林業廳的數據顯示,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后,全省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處、省級38處。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第二位。目前,江西有180處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森林公園。根據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江西濕地面積達91.01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45%。江西農村越來越多的地方展現大自然的純美,讓人舉目滿眼春,移步皆是景。
挖掘特色元素 避免千人一面
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綠色獲得感
打開銅鼓縣委縣政府門戶網站,可以看到“綠色之城”“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等詞語描述。透過一組數據,記者找到了答案:該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全省之首,城區綠化面積、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省標準。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每個城市居民的追求和期盼。多年來,江西大力支持各地市的“創森”工作,在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上,省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引導資金,用于森林城市創建、森林(濕地)公園建設“以獎代補”。先后投入“創森”資金達79.11億元,建成鄉村風景林示范點2101個,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32.26萬畝,并呈現逐年增加趨勢。
不過,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文化公園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都是種一些樹、鋪些草皮、搞些假山噴泉,相對比較單一,讓人感覺缺少特色。只有注重挖掘當地人文和生態特點,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尷尬局面。
吉安廬陵文化生態公園地處吉安市中心城區北端,秉承“山水廬陵,生態吉安”的城市定位,通過“山、水、樹、鳥”等自然景觀,體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景象。參與該公園建設的馮先生說:“我們結合各城鄉地理區位、歷史背景、民風民俗、地域風情等,充分挖掘特色元素,實現個性化塑造。特色成為吸引游客的法寶,讓人去了一次還想去第二次。”
上饒廣豐區豐溪國家鄉村公園是一個以“一軸、兩心、兩園”精心打造的唯美田園生活景觀,包含水墨畫元素的文化墻、美麗的豐溪河畔、富含現代旅游元素臺階、木棧道,遍布稻草藝術造型的游步道等。公園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個農業示范區域,旨在打造集產業高效、休閑、旅游觀光一體化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很多人慕名前來。
“一些外地游客到我村游玩,除了享受賞花、農家樂外,還能得到更多的體驗。”樂平市禮林鎮楊橋村黨支部書記程富血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農村里很多東西在城里看不到,比如生長的某一種植物;大人帶著孩子去鄉村旅游,除了感受鄉土氣息外,就是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吸引游客來訪。
江西師大城建學院劉麗教授長年致力于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的研究。她認為,作為城市的“綠肺”,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同時通過水面蒸發、植物蒸騰過程持續不斷地向近地面大氣輸送水汽,起到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的作用。濕地公園是天然的儲水系統,具有強大的調節徑流、均化水位和控制洪水的生態功能,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緩解城市內澇、抗旱、維持區域水平衡。而森林公園保持了部分群落的天然性,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
“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綠色獲得感。”江西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省林業發展主要目標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活立木蓄積量達到5.5億立方米,林地保有量1.61億畝,濕地保有量1365.1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
嚴守生態紅線 爭建濕地公園
筑就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風景
江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然而在幾年前,濕地面積的銳減,曾經是林業工作者心中的痛。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工農業生產等活動影響,不少天然濕地頻頻被工程占用,或被圍堰開墾,造成水質污染、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問題。
2013年,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數據與2003年的第一次調查相比,10年時間里,江西天然濕地面積減少了16.25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18.6%。濕地面積不斷減少,導致濕地生態環境開始退化,濕地生物多樣性有所減少,灘涂草洲植被面積逐年縮小,魚類、貝類等生物資源衰退,部分重要的洄游性魚類也瀕臨滅絕。
近年來,為保護城市濕地,江西不少城市紛紛興建濕地公園。截至去年,江西共建有濕地公園91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33處,省級濕地公園58處,濕地保有量91.01萬公頃。人們在受惠于濕地的同時,對它倍加珍惜。當濕地公園得到保護和改變時,濕地公園也開始改變著城市,改變著市民的生活。
家住南昌市南京東路的市民龍先生,喜歡在城市里的濕地公園轉悠,聽聽鳥鳴,看看花草,已成為他多年來休閑的新選擇。如今在南昌,擁有八大濕地公園,游人如織,人鳥和諧相處。
今年8月,江西印發了《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制定了“到2020年,全省濕地面積不低于91.01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71.01萬公頃”的目標;明確了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嚴格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建立退化濕地修復制度、加快推進城區濕地生態修復、規范濕地用途管理、建立健全重要濕地監測預警網絡及機制等6項重點工作。
“實行濕地占用‘先補后占、占補平衡’,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濕地生態狀況等保護成效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體系。”省林業廳濕地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至2020年,江西濕地面積不得少于91.01萬公頃,需達到“零凈損失”。
據介紹,為避免濕地變“失地”,多年來,江西多地等地通過封山育林,設立禁養區,關停污染企業,統一處理生活垃圾,生態化處理生活污水,集中整治濕地周邊工業污水等一系列措施,讓濕地之水漸復清澈。比如,廬山西海國家濕地公園恢復濕地面積10.6公頃,中華秋沙鴨來此越冬;修水縣耗資2.3億元恢復濕地,吸引中華秋沙鴨、鴛鴦、娃娃魚等珍稀物種棲息;南昌投了上百億元,拆違建、治污水,現在全城濕地面積已達229萬畝,成為生態品牌。
良禽擇木而棲。如今,艾溪湖成了候鳥棲息的天堂、市民休閑的樂園。據不完全統計,濕地中心有鳥類100多種,150多種水生植物,是南昌市水生植物品種最豐富的區域。未來,南昌將投資約數十億元,開建撫河故道濕地公園,面積達到驚人的1200萬平方米,將其打造成一個巨型城市“綠肺”濕地公園。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小健說,生態公園、文化公園下鄉體現了人類保護自然、改善自然的不懈追求,將鄉村文明同城市文明融合起來,形成更高層次的新時代的生態文明。
綠色串起人文、山水之美,陽光、碧水、綠草、鮮花,贛鄱大地,城市和農村處處都有耳目一新的美麗場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已成為江西干部群眾的共識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