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新型城鎮化成新一輪擴張周期動能 投資機遇遍地開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1-03  
      新經濟新產業新機會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

            新經濟新產業新機會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市場人士認為,新形勢下,“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中國智造、國企改革成為中國步入新一輪擴張周期的動能。圍繞這四大動能,既能夠形成新的增長點,又能夠提升傳統制造的競爭力,將是中國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從而衍生出包括5G、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等在內的一系列投資機會。

        更高質量的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以總量為主的高增長時代基本結束,已顯現出結構升級的中速增長特征,但增速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特征越發明顯。

        具體表現在:一是投資主導的第二產業貢獻度下降,消費主導的第三產業貢獻度上升;二是新技術、新產業嶄露頭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崛起,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增速較快,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超過100%。

        2017年,十九大的召開是決定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向的重大事件。新的發展思路下,我國經濟走勢、經濟結構、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房地產、基建、金融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均將面臨新變化。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次貸危機后全球面臨兩大任務,一是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穩增長,避免經濟硬著陸;二是尋求新的增長動力。以全球同步復蘇為標志,次貸危機十周年之際基本完成了第一大任務,但第二大任務的實現充滿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政策的重點一是盡快實現政策正常化,避免長期過于寬松的政策導致新的風險,二是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進入更高水平的擴張。

        該機構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繼續呈“L”型,向下的力量主要是地產調控的滯后影響、資金成本上升的滯后影響,向上的力量主要來自企業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改善帶來的擴張,居民收入增加帶來的消費提升,總體上看2018年經濟走勢總體平穩。

        從“三駕馬車”看,固定資產投資承壓,消費和外需是支撐。宏觀政策繼續保持穩定,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更偏向中性。

        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作為實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科技發展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平安證券認為,中國已經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邊緣。從世界新興產業發展來看,新興產業成為主流的速度可能快于投資者預期,大部分的新興技術在未來10年之內成為主流。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機器人和3D打印等七大產業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新支柱的新興產業。

        從2016年以來的新興產業政策看,基本上都延續了“S型曲線”的發展思路,即推動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快速研發和產業化,同時利用新興產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最終使得新興產業可以大幅提高現有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支柱。具體來看,主要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

        突破新興產業的技術瓶頸。部署一大批重點工程和項目,研發突破新興產業中的關鍵技術,以及前瞻性布局新興產業中可能引起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

        為新興產業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快組建新興產業創業和產業投資基金,加大資本市場對新興產業融資支持力度,以及放寬新興產業領域的政策限制。

        加快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升級。利用新興產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級,從而大幅提升傳統行業的生產效率。

        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別的新支柱。

        高科技行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國家對重點發展的高科技領域的支持力度也將持續提升。當前經濟正處于尋找新的增長點、調整結構轉型的重要階段。在資金投入上,R&D支出過去5年在高基數下仍然保持年化復合增長率10.02%的高速增長,R&D支出占GDP比重穩步上升。未來為達到“十三五”規劃目標以及趕上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創新投入將進一步加大。

        投資機遇遍地開花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未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八項工作內容之一,2018年無疑將持續深化,同時2018年供給側改革亦存在新的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即2018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注重新動能的形成: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市場人士認為,新動能包括但不限于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動能的根本源泉,在于整個國家創新力的塑造和提升,要素數量投入將讓位于科技創新。

        各類戰略推進也將換擋提速,包括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另外,防止污染攻堅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

        具體而言,到2020年之前可以初見成效的新興產業包括以下領域:對于人工智能,初步研發出人工智能的軟件技術,使得人工智能可以實現知識獲取和運用、情感感知、模式識別等一系列功能;對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研發出具有儲存和處理功能的云端工業數據處理軟件:對于物聯網,實現RFID芯片和讀寫設備的大規模運用;對于新能源汽車,則實現私人領域的小批量運用,而在公共服務領域則實現大批量運用。

        對于生物醫藥,則是在2025年之前,實現對于重大疾病治療藥品和技術研發的關鍵突破;對于機器人,可以實現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大規模運用,實現服務機器人與智能家電的融合;對于增材制造,則實現一般裝備的3D打印,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在3倍以上。

      “大消費和先進制造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是核心主題。”中信建投證券認為,隨著中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消費的比重將持續擴大,消費升級將成為2018年乃至未來中國經濟的長期主線。在傳統投資和傳統制造業轉型背景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芯片、高鐵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將率先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焦點。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