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打開城市公共空間讓市民共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1-03  
      2017年最后一天,一個承諾如期兌現: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想親近上海的母親河,有了更多的去處;最精華、最核心

            2017年最后一天,一個承諾如期兌現: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想親近上海的母親河,有了更多的去處;最精華、最核心的黃浦江兩岸,重歸市民懷抱……

        這次浦江兩岸貫通開放,有一個關鍵詞:公共空間。衡量一座城市的發展質量,經濟發展當然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同時,人文環境、生態水平、宜居程度等也已成為越來越有分量的要素。一座城市,只有以人為本,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帶來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它的發展才是平衡且可持續的,它的魅力才能經久不衰、與日俱新。打開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讓市民共享更多的城市資源,提升市民的生活體驗,正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更新在現實中的落腳之一。

        城市生活中的不少矛盾,其實是公共空間不足引起的。加大公共空間的供給,一些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在貫通開放的濱江公共空間,市民可以漫步、健身、休閑,自然環境、文化體育設施、配套服務設施還會有進一步的升級。濱江45公里公共空間,不僅要成為上海的一個標志性景觀,更要完善功能,讓市民感到便利、好用。只有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緊密聯系,才真正稱得上“公共”空間。這就需要多聽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尋找不足,盡力彌補,讓這45公里公共空間成為市民共享、樂享的平臺。

        濱江45公里貫通開放,是一個不尋常的“大動作”,但其中包含的打開公共空間的理念,對整座城市都適用。怎樣利用好上海“寸土寸金”的空間資源,不僅讓經濟得到更高質量發展,而且讓城市的軟實力得以提升、讓市民更多地共享成果,是一個需要持續更新理念、不斷加強實踐能力的課題。既要有濱江45公里貫通開放這樣的“大動作”,也要有城市公共空間的“小修補”。“大動作”的空間供給量大、效果明顯,但不可能常有;“小修補”的空間供給量小,但與市民日常生活有更直接的關系,把“小修補”們加起來看,能量也不小。比如一些社區的“微改造”,對原有公共空間進行重新設計,改造之后,不僅環境變好了,功能性也加強了。

           城市,因人的聚集而生,因而也要為人服務。打開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讓市民享受更高質量的城市公共生活,城市就會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