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東風渠里挖出來的淤泥,龍泉驛大面街道蒲草村的村民張容合感到可惜,“過去黝黑黝黑的,一看就是很肥的土,土也沒有現在厚。”1月初,東風渠歲修第一批次工程干渠清淤維護完工,但施工單位和技術人員卻發現,和過去相比,東風渠淘出來的淤泥,變厚了、腐殖質含量低了。
興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東風渠,是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大動脈之一,沿途分布著成都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因此,近年來的歲修,東風渠并沒有采用整個都江堰灌區常用的“輪番斷流”模式,而是在不徹底斷流的情況下清淤,“主要是保障下游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東風渠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冬春歲修前,東風渠干渠過水量比設計值低20%以上。
“以前不這樣。”張容合說,早些年歲修挖出來的淤泥,周邊農戶搶著拉回去肥田。是什么改變了東風渠的淤泥“質地”?
“問題在渠里,誘因在岸上,這個要看上游。”東風渠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分析,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受“5·12”“8·8”兩次地震及次生地質災害影響,岷江上游來水含沙量明顯增多,入河泥沙中,富含腐殖質地表熟土大為減少,而黏性較高、肥力較差的深層土增多。其次,上游地區特別是川西北高原的降雨時間和區域分布越來越集中,也加劇了水土流失趨勢。第三,東風渠沿線不同程度存在著住戶、廠家向渠內亂丟垃圾等。
“對整個川西北高原的地表生態進行治理修復,遏制水土流失加劇的趨勢。”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坦言,如要根治,必須先從上游生態環境修復入手。去年12月,我省召開四川省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產業脫貧工程推進會,提出到2020年,完成79個縣干旱河谷地區貧困村及幸福美麗新村的水利建設任務。
這79個縣中,川西北高原地區占四成以上。同時,79個縣中有42個為省石漠化治理重點縣,另有36個已納入省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綜合治理規劃,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1905萬畝。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以往的單純生態修復措施不同,工程更注重轉變修復區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除氣候因素外,生態惡化主要因素就是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貧困。”統計顯示,川西北高原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目前,我省已明確在項目區實施四大重點任務,生態修復工程位列其中,“也是投入最大的工程措施之一。”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相關項目規劃將于近期正式下達。
“科學的管護以及科學的歲修維護方案也是配套措施。”東風渠管理處水政執法隊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會參照環保督查時聯合執法機制,研究與灌區受益區政府及水務部門的統籌協調力度,探索維護長效合作機制,“現在沿線都已經建立起了河長制,這已經是個很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