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林科院院長張守攻:高起點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5  
             “當前,必須從擴綠和提質兩個方面下功夫,創新發展理念,強化政策支持,完善體制機制,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高起點建設美麗中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守攻在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專訪時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5年間,全國完成造林5.08億畝、森林撫育6.22億畝、沙化土地治理1.5億畝,森林面積達到31.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51.37億立方米,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但總體來看,我國森林資源數量不足與質量不高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張守攻說,我國森林覆蓋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產品短缺,遠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林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的指示,實現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2035年達到26%的目標,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在張守攻看來,推進新時代國土綠化,在發展理念上要有新的升華,在推進機制上要有新的舉措,在綠化質量上要有新的提升,在政策支持上要有新的突破。
        張守攻提出,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克服條塊分割、各自為戰、九龍治水的傳統做法,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大格局。同時,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國土綠化與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張守攻認為,國土綠化行動要與“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為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生態安全保障。加強退耕還林、重點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原保護等現有生態建設工程的統籌規劃和有機整合,推動跨行業、跨部門國土綠化全國性整體行動。創新參與機制,發揮共享經濟效應,推廣“螞蟻種樹”、PPP等新模式,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投入國土綠化事業。豐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內涵,建立國土綠化科普宣教體系,將綠化意識深植民心。
        當前,國土綠化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張守攻建議,著力突破困難立地造林與植被恢復、高抗逆植物新品種培育、森林可持續經營、重大災害防控等關鍵技術,強化技術配套集成和轉化應用,加強國土綠化全過程標準化管理,嚴格按標準設計、按標準實施、按標準驗收。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和鄉土樹種,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實現森林的多功能。要走出“重保護、輕經營、不利用”的認識誤區,正確處理好造林與經營、保護與利用、生態與產業之間的關系,科學經營、合理利用,實現森林面積的持續增長和質量的穩步提升。
        張守攻表示,我國現有宜林地質量好的僅占10%,質量差的多達54%,且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投入越來越高。目前,國家對人工造林每畝補助500元,工程外造林、撫育等補貼每畝100-200元,與實際需求相比差距較大,單位面積造林補助標準亟待提高。同時要統籌生態工程建設資金、扶貧資金及各行業涉及國土綠化的資金,發揮疊加效應,打好“組合拳”。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實行生態林贖買、林木良種和新品種推廣后補助等制度,強化國土綠化的激勵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將國土綠化指標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體系,落實國土綠化主體責任。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