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學習論壇·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主題報告會昨日上午舉行。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應邀作題為 《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題報告。現將單霽翔所作報告內容整理刊登,以饗讀者。
引言
從新石器時代算起,城市只有6000多年的歷史,與具有大約3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和大約40億年的地球歷史相比,城市的歷史非常短暫。城市在不斷發展,生活在迅速變化。幾千年來,人類從走出漁獵時代,到今天向往更加遼闊的生存空間。我們的航天英雄,甚至搭載著神舟飛船在太空中遨游。但是我們還要腳踏實地,長久地生活在城市中。
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也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家園。城市在各個時期會遺留下一些文物古跡,這些文物古跡疊加在一起,展示著過去的滄桑歲月,就像一部部史書,記錄著我們祖先和前輩的創造。惟有把這些文物古跡保留下來,城市才是一個有記憶的城市,今人和子孫后代才能不斷從中吸取智慧和營養,城市才能不斷地煥發出悠久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才不遺余力地保護自己的文化記憶。
今天,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太多,跟今人和子孫后代的需求相比,可供我們保護文化遺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們應當爭分奪秒地、不遺余力地把文化遺產保護起來,這樣才能使得城市的歷史綿延不絕。
當前,中國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處於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時期。在過去20年,中國城市化率每年都在以1%的速度逐年增長,這意味著每年1200萬到1500萬農業人口進入城市。人們來到城市,出於居住、就業、出行的需求,引發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帶動家庭支出結構的調整。這個時候必然引發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跡,在城市建設時沒有進行智慧的處理,就特別容易造成損失。這就需要我們以文化戰略的眼光進行審視,從全局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確的創新理念。
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
城市文化建設應避免8方面問題
近3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質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的同時,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重視不夠。歸納起來涉及8個方面的問題或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由此可以看出加強城市文化建設,避免城市文化危機加劇的緊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記憶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但是,一些城市由於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