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市副中心將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開展通風廊道的規劃建設,初步規劃兩級多條通風廊道。
城六區熱島面積已近80%
近年來,北京市的城市熱島范圍逐漸擴大。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的一種現象。
據了解,通過對衛星遙感資料分析,氣象部門發現北京熱島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到2017年,北京城六區熱島面積比例已近80%。同時,北京的熱島區域還出現了從中心城區向北、東和南三面擴展的態勢,其中向昌平、順義和通州方向擴展最為明顯。
如何緩解北京來勢洶洶的城市熱島現象,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市氣候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杜吳鵬介紹,緩解城市熱島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合理構建通風廊道體系,為城市送來“穿堂風”。杜吳鵬表示,通風廊道可以促進空氣流通、內外交換,同時還可承載其他生態功能。
規劃廊道防“京津熱島群”
除了城六區以外,近幾年來,通州地區的熱島面積也在逐漸增加。杜吳鵬表示,北京已開展通州及周邊區域通風廊道構建前期工作。根據初步設想,作為城市副中心,通州地區將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規劃通風廊道,現初步開展了兩級多條通風廊道系統的規劃和氣候評估。據了解,規劃的區域包括通州、亦莊以及周邊鄰近地區。
氣象部門也表示,副中心將作為一個單獨區域,開展通風廊道的規劃建設,初步規劃建設兩級多條通風廊道。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到2035年,北京市將建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體系。
“建通風廊道主要是基于改善局地通風環境、減緩城市熱島、提高氣候舒適性的考慮。”杜吳鵬表示,隨著北京城市中心東移、南部北京新機場的建設和投入運營,未來北京與天津之間,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綠色生態屏障,防止大面積熱島連片,成為超大的“京津熱島群”。
京冀共同規劃雄安通風廊道
在4月21日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第四章“打造優美自然生態環境”中,明確提出“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構造城淀局地氣流微循環系統”的計劃。
據了解,今年北京市氣象部門還計劃與河北省氣象部門合作,研究雄安新區的通風廊道規劃。“最佳辦法就是把廊道空間提前預留出來,這樣對城市的未來發展十分有益。”杜吳鵬說。
記者梳理后發現,除雄安新區以外,成都、青島、廣州等多地都正在規劃建設通風廊道,促進空氣流通,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其中,成都計劃利用8條一級通風廊道和多條二級通風廊道,構建起成都“8+?”城市通風廊道體系;廣州擬在市域層次規劃5條主通風廊道,通過“主風廊+次風廊”的形式構建城區通風廊道體系;青島則計劃通過“一灣(膠州灣)、兩翼(藍谷、西海岸新區)、八廊”的通風廊道體系,暢通海陸風交換,控制廊道內的開發強度和建筑高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大氣自凈能力。
通風廊道有什么作用?
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
早在2014年就有報道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的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相關研究建議,對主通風廊道區域嚴格規劃控制,包括控制建設高度和密度等,同時打通障礙點。北京市環科院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城市風道。
近年來,上海、杭州、武漢、南京、株洲、貴陽、紹興、福州等多個城市也紛紛傳出類似聲音,將進行城市風道規劃,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之一。
通風廊道的作用,主要是為減少城市對風的阻擋,達到促進城區內外熱交換和污染物擴散的作用,從而緩解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
城市通風廊道又叫城市風道,在靜穩無風、大氣擴散條件差的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物易堆積。因此,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將霾等污染物吹走成為備選除霾方式之一。
北京市環科院相關專家此前稱,在北京主導風向上,應對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間,這對污染物、城市內部熱量和廢棄物疏散等都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