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修復九寨溝景觀 西科大科研團隊“獻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5-30  來源:蜀龍網  
        去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來自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環資學院代群威教授,帶著新生污染物安全與調控團隊,運用自身的科技實力,在震損嚴重的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開展鈣華保育研究工作,取得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先導性的成果。
        “綿陽造”研究科研成果獲院士推薦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九寨溝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熊貓海等核心遺產點受到嚴重損毀,地震造成諾日朗瀑布鈣華體垮塌長約20米,火花海潰壩段長度約40米。震后,西科大學者專家提出九寨溝受損景區修復的相關報告,并第一時間聯系九寨溝科研處,并向中國科學院崔鵬院士匯報近年來有關鈣華景觀研究成果,和對九寨溝地震受損鈣華景觀的應急監測和修復建議。崔鵬院士十分肯定,向四川省住建廳推薦該項技術。
        2017年9月28日,省住建廳組織召開工作研討會,討論當前保護修復工作和布置下一步工作安排。西南科技大學負責的應急項目“九寨溝核心遺產點水文地質條件應急監測評估及修復技術研究”正式啟動。
        學校科研團隊多次深入黃龍、九寨景區進行現場采樣勘測,對九寨溝-黃龍景區水化學特性、鈣華礦物學特征和生物成因、微生物群落結構、鈣華退化、鈣華地質孔隙結構特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截至今年5月,來自綿陽的高校團隊先后9次前往九寨溝,4次前往黃龍,開展核心遺產點應急監測評估及修復技術。火花海斷裂壩體為紅豆杉聚集區,如不加快修復,斷壩紅豆杉聚集區將受到極大破壞,甚至徹底消失。另外,黃龍馬蹄海段震后出現新形成地表塌陷。因此,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震后開展研究時已是寒冬臘月。團隊為了測量出水環境數據,要鑿開冰凍住的湖面,從零下幾度的冰洞中取樣。由于地震塌方,九寨溝景區內受災地區的路都被山上滾落的石頭阻擋。“火花海湖底的路都是我們一次次走出來的。”團隊成員感慨。
        在前期的科研中,團隊通過對黃龍地區的鈣華研究發現,鈣化壩體會自然修復,“水”是維系鈣華存在的根本。但是九寨溝鈣華成因不同于黃龍,其鈣華景觀自修復速率遠不及黃龍鈣華景觀,所以當九寨溝鈣華體發生大面積破壞時,僅靠自然修復難以保證修復效果。為此團隊提出了新的修復理念:微生物礦化修飾保育技術。近日,團隊發現少量微生物修復邊石壩表面鈣華。絲狀藻、硅藻等對表面鈣華進行生物修復,形成致密防護層,這是微生物鈣華共沉積的有利一面。于是通過仿生技術,研發微生物噴涂劑,以促進鈣華地質成形。
        綿陽高校團隊獲寶貴研究成果
        目前,這項研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先導性。團隊提出,在發現九寨溝-黃龍景區核心遺產點震后地質環境劇變特征的基礎上,探究水體-鈣華-微生物體系變化在區域、時間、震前震后的對比及三者協同演化關系,積極開展震后鈣華遺產點保育修復技術研究及中長期演化分析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工作。
        團隊將連續監測及建立完善的數據庫,提供基礎資料,為震損核心遺產點的保育修復技術方案提供理論支撐,為九寨溝-黃龍景區獨特景觀的保存、保護、演變及后期修復保護方法提供世界范例和科學基礎。西科大環資學院代群威教授表示,在上環境微生物學的課時,他會把在九寨溝進行采樣收集的數據當作案例給學生們講解、分析,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知識。同時,該項研究涉及的專業面廣,例如環境工程、安全工程、地質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等,可以為該專業的教學素材提供生動的實踐范例,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了解。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