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全面實施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通過地方立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制化進程,對于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意義重大。
福建省廈門市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基礎與生態環境,歷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廈門市人大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次修改,制訂并于今年1月1日施行了《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為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規依據。《條例》分總則、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劃定生態控制線、保護自然生態、改善環境質量、發展生態經濟、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建設與保障、法律責任、附則10章71條。筆者結合這一《條例》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地方立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規劃層面,以“多規合一”為契機,合理適度劃定生態紅線
廈門市以“多規合一”(“多規”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一張圖紙辦公為契機,合理調整規劃布局,重點建設項目、新建項目規劃布局、產業轉型升級布局調整等,要與資源條件、環境容量、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和生態承載力相適應,合理適度劃定生態紅線,實現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雙贏”。廈門市劃定的生態控制線共有981平方公里,包括基本生態控制線和生態緩沖區。
但近期致公黨在對廈門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時發現,由于土地短缺,有的項目無法落地,還有的企業由于擴大生產規模,受限于土地而準備外遷。鑒于此,筆者建議,生態紅線劃定要切合實際,科學合理。
在觀念上,要合理適度劃定生態紅線。劃定生態紅線是為了保住我國生態安全的底線。劃定后的生態紅線要有經濟來支撐、法治來保障。如果過度強調保護而限制了合理的經濟發展,那么沒有經濟支撐的生態紅線也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建議加強生態紅線的生態基礎調研,開展區域生態承載力研究,根據環境功能區劃,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找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最佳結合點。提高生態紅線劃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實現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在空間上,根據重點分級分類劃定。在水源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等必須保護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建議考慮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明確其劃定范圍。而在生態林地、海拔50米以上的山地,以及商品林地等,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通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論證,綜合權衡劃定范圍,不要為了劃定而劃定。
在時間上,酌情考慮近期與遠期劃定相結合。在水源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等必須保護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等地劃定生態紅線,建議考慮近期劃定。在生態林地、海拔50米以上的山地,以及商品林地等,可以酌情考慮遠期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