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上創新創業企業區位選擇與大都市內城復興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出現所謂的“創新街區”現象,即在友好的城市化生活環境的街區中大規模地集聚創新創業企業。對倫敦硅環島、劍橋肯德爾廣場和波士頓海港廣場等典型創新街區的對比研究發現,經濟多元化、人口年輕化和公共空間激活了內城街區的活力,而代表新公共利益的公共空間塑造則是創新街區建設的核心路徑。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通過提升街區新公共利益來激活中心城區的創新活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社交型公共空間和辦公型公共空間等新公共空間,重新定義了街區新公共利益,有助于激活街區創新活力,特別是以公共創新中心為代表的辦公型公共空間,成為創新街區的核心地標。因此,上海要激活街區的創新活力,必須逐步重視以新公共空間為代表的新公共利益的塑造,強調街區的功能混合策略和塑造新公共空間,以促進新經濟和初創企業的集聚,進而激發上海街區的創新與活力。
首先,因地制宜實施“創新街區計劃”。創新街區通常分布于城市中心區或濱水區,當前上海正在從規模擴張向存量優化的內涵式發展轉型,為創新街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戰略更新空間。可以分類推進創新街區建設:對創新資源相對優越的區域實施“示范創新街區計劃”,如升級拓展楊浦的創智天地和徐匯區漕河涇等,可在全市范圍形成街區創新發展的示范效果;對城市更新范圍集中的區域,實施“創新街區培育計劃”,如在黃浦、虹口和普陀規劃一批小型創新街區等。
其次,促進街區功能混合。街區功能可以包括居住(商業公寓、人才公寓等)、辦公(私人辦公樓宇或共享辦公等)與服務(如文化、教育、餐飲、娛樂或旅館等)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如綠地、廣場等社交型公共空間以及加速器、公共創新中心等公共創新空間等)等,提高街區功能的多樣性,也可緩解交通壓力,增強街區活力。可制定政策保護創新街區內住房和辦公空間的租金水平,盡可能創造廉價的職住空間,以防止大型租戶過于集中、本地公司被淘汰和年輕人被趕走等。
第三,增加社交型公共空間。當前推進社交型公共空間的塑造,需要有免費WIFI,在零售型公共空間中用室外座位與人行道互通,并盡量實行有親和力的價格。而且,有良好聲譽的零售空間可以與辦公型公共空間比鄰而設,以充分發揮社交型公共空間在集聚人氣、促進溝通和激活創新活力方面的催化劑作用。
第四,打造公共創新空間。在上海的街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發展辦公型公共空間,主要包括規劃建設共享辦公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公共創新中心等,特別是要努力打造以公共創新中心為代表的辦公型公共空間,可以借助PPP模式進行建設和運營管理。并在具體開發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參考借鑒不同運營模式,如收費的劍橋創新中心模式、免費的微軟NERD模式或是購買第三方服務(政府提供財政補貼)與非營利運營商進行合作的波士頓街區會客廳模式,以提升上海街區對創新型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