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標準設計始于1956年。建國初期,基本建設需求大,設計趕不上施工、施工趕不上建設的需要,于是標準設計應運而生。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標準設計在提高施工效率、保證工程質量、推進四新技術發展等方面,對國家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形勢下,標準設計同樣要為國家建設服務。當前,海綿城市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常德、南寧等16個城市被確定為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然而我國建設海綿城市起步晚,推進的過程中面臨著如基礎性規范和標準缺失、各專業之間協同配合困難,以及工程驗收、管理和評價體系不完善、建設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在海綿城市建設已進入示范階段的情況下,急需做好頂層設計,為各地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指導。
基于此,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組織下,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大量調研、收集資料、廣泛征求意見,立足市場迫切需求,突出重點,依據我國現有標準體系,結合我國各地發展現狀,參考國外先進發展經驗,構建完成了“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設計體系”,并已于春節前正式發布。用以指導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提高設計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證施工質量,為推動我國工程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海綿城市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解讀
“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在構建之初就明確了構建目標及原則。體系首先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開放性和前瞻性;第二,應因地制宜的解決海綿城市建設中所遇到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第三,應包含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新技術;第四,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第五,對于體系中的圖集應統籌規劃、科學編制、分步實施;第六,應形成技術先進、結構清晰、層次分明、配套齊全的標準設計體系,為提升城市建設化水平和質量,創造宜居環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學科的事業,涉及到規劃、建筑、給排水、結構、道路、園林景觀、水文等多個專業。包含了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溏、濕塘、雨水濕地、植草溝等多項技術。在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專家組一致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就是推行現代雨洪管理體系,針對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因此,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包括三大部分,即源頭徑流控制體系、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源頭徑流控制系統可以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轉輸與截污凈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即傳統排水系統,應與源頭徑流控制系統共同組織徑流雨水的收集、轉輸與排放。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用來應對超過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設計標準的雨水徑流,一般通過綜合選擇自然水體、多功能調蓄水體、行泄通道、調蓄池、深層隧道等自然途徑或人工設施構建。以上三個系統并不是孤立的,也沒有嚴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元素。
海綿城市建設尤其要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在三大系統前增加規劃設計環節,基于每個城市的具體條件,科學地對三大系統進行整合和有機銜接,最終達到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