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王河:廣州建設開放式小區可考慮復建騎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5-13  

        3月30日,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河做客廣州政協大講堂,發表了“中國嶺南建筑文化源流—綠色建筑與嶺南設計”的主題演講。談及開放式小區的建設,他表示,復建廣州騎樓既能保護歷史風貌,又能保持傳統街區制。

        生態修復河涌是建設海綿城市好辦法

        廣州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綠地率下降,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容量面臨巨大壓力,“水浸街”事件時有發生。《國務院關于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提到,廣州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同時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王河解釋說。廣州如何建設海綿城市?王河認為,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在王河看來,早期嶺南先民的聚居空間主要有貝丘聚居和沙丘聚居兩種形態,體現了鮮明的向水性和在水性的聚落特點,這種水上生活形態也構成了珠三角生態城市的原始形態。“生態修復河涌、河渠、河道是建設廣州海綿城市的最好辦法”。利用這種廣州原有的城市形態,可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開放式小區推進需市場和政策反復溝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而對于有著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廣州城,街區制建設還要與歷史風貌保護相結合。

        《國務院關于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提到,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保護,重點保護好沙面、北京路、華林寺等歷史文化街區,陳家祠堂、粵海關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圍環境,構建傳統格局、時代風貌和嶺南特色有機融合的城市景觀。

        王河認為,騎樓就是一種敞開式的建筑,而不是一種封閉小區。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中,廣州騎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廣州如要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離不開復建廣州騎樓。“復建廣州騎樓,就是真正解決重視歷史文化風貌特色保護,又保持傳統廣州街區制的最好辦法。”

        不過,王河也表示,開放并不意味著把樓房都打開,它只是個趨勢。政府只能先影響部分直接阻礙到城市公共系統完善的小區大院,“之后更多小區的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結合市場需求、政策完善和反復溝通的緩慢進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