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開門迎客。根據業界預測和公開數據顯示,上海迪士尼樂園每年有望迎接1500萬~2000萬名游客。而據德意志銀行預測,上海迪士尼預計每年將吸引2500萬人次。此外也有消息稱,中國有望角逐成為迪士尼最大的客源市場。
從5月7日運營測試以來,大約已有50萬游客進入了上海迪士尼樂園,這樣運作的情況可以說超過了預期。
以平均票價400元及一年1000萬人次入園的保守計算,上海迪士尼的門票收入至少有40億元。如果以2500萬人次預估,年度門票至少收入100億元。根據攜程旅游發布的《上海迪士尼旅游報告》顯示,全國游客游迪士尼人均消費2219元,如果按照年接待游客1500萬游客算,上海迪士尼將創造330億元旅游收入。
反觀國內其它主題公園,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前中國70%的主題公園處于虧損狀態,20%持平,只有10%實現盈利,約有1500億元資金套牢在主題公園投資之中。
缺乏好的盈利模式
從迪士尼樂園發展的百年歷史長河中,不難看出,迪士尼的成功主要源于:走文化道路,做創意型產業。滿足了人們不斷追求新奇、刺激的求新求異心理。游樂園不斷建造游樂設施,推陳出新,不僅滿足孩子們的求新欲,還兼顧到家庭、青年等多個群體。
對于游客而言,迪斯尼不僅是游樂場,還是集動漫、影視、服裝、玩具、出版、電影、網絡等于一體的巨無霸文化產業。通過不斷地復制不同的經典故事,弘揚了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傳統觀念的贊美,使創意產業成功地商業化,形成產業利益鏈。迪士尼樂園在全球推廣進程通常都較緩慢,這無形中增加了游客期待情緒的積累。由于各國歷史文化差異,因此在當地建園時,迪士尼都會考慮到當地的習俗文化,并且融合本土文化共同發展,以便吸引了更多游客的游樂意愿。此外,迪斯尼在境外無法獲得更多的拷貝,授權給任何組織都會保護知識產權和獲得收益的途徑。
相比于迪士尼樂園,北京歡樂水魔方水上樂園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茂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主題公園盈利難主要在于:創意不足,文化和品牌雷同、克隆現象較為嚴重,無法明確自己的樂園主題;收入過度依賴門票,沒有像唐老鴨、米老鼠式受追捧的衍生品;在園區內容上,對國外主題公園及其他成功主題公園一味模仿,忽視了要持續不斷追蹤游客心理需求的變化問題,在挖掘文化內涵上著力不足;園內很多項目未經過科學論證和規劃便匆匆上馬,忽視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消費潛力,使得門票價格在當地人眼里高得離譜,抬高了消費門檻,降低了游客重游率,衍生品業務難以發展;在業務經營上,管理能力弱、市場推廣和服務跟不上、后期更新維護意識差,不少主題公園永遠是一副面孔;同時,國內一流的主題樂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才進口,專業人才的極度缺乏也造成主題公園管理不善。
易觀智庫旅游分析師朱正煜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的主題公園盈利模式仍停留在一次消費的盈利模式,且內容文化底蘊薄弱,產品附加值提升弱,對游客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不賺錢,是因為大多主題公園沒有好的盈利模式,目前國內主要通過游樂器材引流,利用零售和餐飲變現,但這種方式相對利潤不高,因此國內主題樂園經營慘淡。
王茂森告訴記者,中國做主題公園,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做不出來,而是劍走偏鋒。國內主題公園開發中催生了“地產+旅游”模式,而這一模式,也注定了國內主題公園做不好。很多開發商打著建園噱頭,不停圈地。因為建園有助于當地旅游業發展,提高當地GDP,所以在稅收上當地政府都會給予一定的減免。這致使開發商地越圈越大,樂園建成后,明顯發現樓盤面積大于樂園面積。而且樂園在基礎設施方面不夠完善,反而樂園周邊的房價,卻水漲船高。因此,樂園投資者往往苦不堪言。單獨的樓盤投資,往往存在風險,產業鏈不完善,使得房子賣不出去。當國內面臨這種情況時,開發商的解決方案就是開發一個樂園,不可思議的是消費者都很買賬,沒用多久樓盤就售空。由此看出,國內主題樂園的開發缺乏專注性,樂園的任務是給消費者帶來樂趣,而不是美其名曰的抬高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