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和神農架自然景觀順利通過審議,成為中國第49、50處世界遺產。祖先留存的才智,再次饋贈給我們無上的榮光。
5000年華夏文明,從未間斷。這是世界文化的奇跡。在這個奇跡面前,是如今我國排名世界第二的世界遺產數量。對我國而言,“49、50”只是浩如繁星的文化瑰寶的鳳毛麟角;對廣西而言,花山亦只是壯鄉文化的奇珍之一。
面對祖先留存的燦爛文化,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心態呢?感激而珍愛,自信而從容。因為感激,就不會辜負;因為珍愛,就不會揮霍;因為自信,就不會狂喜;因為從容,就不會短視。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向全世界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鄭重承諾保護好中國璀璨文化遺產,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們正在為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站在世界的立場審視我們的文化價值,這就是自信的格局與視角。我們需要在文化的傳承、保護、發揚中具備戰略眼光,推進古老的文化與時代的對接、與世界的交流。文化遺產在其中,自然擔負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這個維度上看我們已經擁有和正在申報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擁有廣闊的胸懷以及長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讓我們在文明的橫坐標上不至于妄自菲薄,既可走向世界,亦可自處泰然;深遠的目光讓我們在文明的縱坐標上不拘于小利,不至于抱著所有的文化寶貝只奔聯合國去,僅按一個評價標準來裝扮自己,然后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琢磨著把具有價值的遺產通通變成搖錢樹。不以申遺為最終目的,不以開發為唯一手段,不以圈地漲價為預期反應,不以蠶食遺產為最后結局,我們應該深情地把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物化在花山巖壁以及喀斯特地貌中的各種豐美的民族精神符號,真正視若珍寶,在規劃與保護上下足功夫,在開發與利用中慎欲慎微。
保護重于開發的理念,應該是面對所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第一要義。目前,這樣的理念顯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我國僅涉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世界遺產地門票收入就達到109.65億元,經營性收入超過200億元。世界遺產地業已成為各地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力軍。這當然沒有錯,但防范由此而生的過度挖掘、開發意識和行為,卻很有必要。時至今日,社會經濟的物質基礎已經十分豐厚,社會文化的精神涵養也已經相對充盈,我們有理由、有實力用更長遠的規劃、更獨到的見地、更精致的方式,對待或藏于鄉野、或閃耀世界的所有遺產瑰寶,擁抱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