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公共藝術:城市走向文明的標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7-25  

      公共藝術:城市走向文明的標志

        在近3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城市改造天翻地覆,可謂世界奇跡!其中對我們而言或許是記憶中的事物或景觀的不斷變更,使得我們無法很快適應如此不穩定的生活。當然,這種狀態經歷了較長時間,也逐漸由原先的不適應過渡到習以為常,與其漠然處之不如提筆芻議。

        我們周邊發生的變化與個人有關嗎?當然,關系是肯定的。當我們每天經過無法回避的城市公共景觀,一些街道、廣場、公園、車站、美術館、商場等公共場所正悄然被改變著。某一天我們會發現許多地方都變了,我們會在記憶中搜尋那些失去的熟悉場景或物體的形狀、色彩與肌理,我們不清楚它們是怎么發生變化的。那些曾經的弄堂、涂鴉、花園、工廠、建筑等等,有的還不錯,但驀然消失了,有的很糟糕,卻依然存在。我們還看到了新的景觀在不斷涌現,業內謂之——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民眾還來不及明確相關定義與價值意義,更談不上認知程度。公共藝術是在未明意義的情況下驟然發展起來的,建設好了也不會獲得更多人贊揚,建設壞了或將引來非議。其中問題不僅僅是資金來自私人還是公共投入,而是對一些概念與相互之間的關系達成后果的異議。這也是城市發展中藝術在公共領域中回避不了的矛盾。

        何為公共藝術

        “公共”包含物質與意識問題,具有排他性的,對應“私人”而獲得意義價值。公共也是一個政治、哲學或社會學概念,其中關系到意見分配、決策共識等社會問題。藝術與情感發生聯系,具有共性與個性差別。公共與藝術兩者的融通產生權利與情感程度。但是,藝術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并置于公共領域成為公共藝術,產生了歷史價值觀的“公共”問題。

        “公共”含義我們不能忽略歷史價值觀(過去性、現在性、未來性)的討論,在此基礎上才足以給出公共的價值結果。“過去性”,我們如何考慮延續至今的城市公共歷史遺存物。比如,一棟年久失修的建筑,一尊百年的方塔或是已風化千年的石雕洞窟等等。這類問題,在以往發展的教訓中已經引起警覺;“現在性”,呈現出過去與現時發展的矛盾。現在性是解決公共與單位或私人融合的共識性問題。雖然,這是一個難以達成圓滿的“群”,然而,是否在向這一方向去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未來性”,基于過去、現在的考慮,對未來廣泛的公共價值意義瞻望。誠然,一個公共的城市規劃或區域景觀或建筑或雕塑落地,都離不開具體一個人或一個團隊或單位領導的意識決定,這一決定的結果,將帶來能否關照過去與現在的群體意識,以及應對未來的公共價值觀。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