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專家建言海綿城市建設路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8-09  

        7月5日下午,“海綿城市國際學術報告會”在深圳市水務局舉行,知名專家圍繞如何建設和管理海綿城市等問題建言獻策。

        美國TetraTech公司專家甄曉玥博士談道,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與國外有一定區別,不僅涉及傳統意義上的“低影響開發”,還面臨著一種“多目標”的情況:在解決水質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解決內澇等問題。她指出,中國建設海綿城市要同時兼具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景觀建設等功能。通過一些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使得五年一遇短歷時暴雨(120分鐘)的洪峰流量與一年一遇暴雨相當,可以減少城市內澇的情況。

        科羅拉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水文與水力學教研組組長郭純園教授指出,近年來運用最佳都市排水管理實踐(BestManagementPracticesorBMPs)開發出許多新排水系統設計方法并開始廣泛應用,例如使用高透水率的路面都市綠帶、干井、滲透式集水池、溝渠、濕地以及滯流池等,這些設施均具有有效的滯流功能。然而,多年來,不當積水、延長排水和下水道堵塞等因素,造成了一些都市排水的失敗。事實證明,許多問題的產生常常是因為滯流池設計方法只考慮地表水文學而忽略地下水層的種種因素。結果,當地下水層滲流無法接納表面滲透時,導至整個滯流系統無法良好運作。他認為,在設計洪水滯流池時,應考慮地表水文及地下水文對系統運作的影響。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而言,人們對暴雨處理的傳統方式是使雨水盡快從街道排除。根據這個概念,很多市區設置了許多邊溝、排水道以及地下雨水排水管。然而,許多都市環境研究顯示,傳統式處理暴雨的方法易造成洪水集中、土壤沖蝕與泥石流。

        郭純園進一步表示,城市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海綿城市’是儲水,也是凈水,這些不起眼的海綿體要抓住"80%的地表水,在水流動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被凈化。”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