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學會會員,曾任哈爾濱畫院院長、中國工藝雕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冰雪雕塑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雕塑學會會長、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冰雪藝術培訓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哈爾濱市政府建設顧問……
無數光環的籠罩,各類身份的變換,看似一個矛盾體,但在已近古稀的楊世昌身上,卻有著臻于完美的融合。專注于建筑環境藝術領域的研究、教學和創作逾半個世紀,時間承載著榮譽,也承載一種情感。那是一個藝術家對于一件雕塑,對于一棟建筑,或者說對于一座城市,不斷發展變遷卻又經久不變的情感。這是一種親歷,也是一種見證,同時更是一種傳承和締造。
城市建筑藝術的締造意義
楊世昌說,哈爾濱的建筑史詮釋著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完美的巴洛克呈現著這座城市的迷人韻味,沿襲而又不斷創新的歐陸遺風演繹著這座城市的魅力精髓。
哈爾濱,滿語“曬漁網”之譯,意為發祥于小漁村。從城市的建筑史來說,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卻是一個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
19世紀末,中東鐵路建成之時,哈爾濱形成了近代城市的雛形。到20世紀初,先后有33個國家16萬僑民聚集在這里。楊世昌說,哈爾濱是一個移民型城市,恰恰也正是因為這種多元文化的有機融合,形成了哈爾濱如今獨有的“歐式”建筑藝術風格。
1898年,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揭開了哈爾濱近代建筑史的發展歷程。曾經,這座標志性的拜占庭式建筑奠定了如今哈爾濱“東方小巴黎”的美名。在這座城市的百年發展史上,拜占庭式、阿拉伯式、巴洛克式等等風格的建筑藝術形式百花齊放。哈爾濱的建筑風格如此的多樣而又統一,楊世昌說,這正如這座城市一樣,既富有包容性,卻又不失個性與細節,從而達到各種“至美”的完整統一。
建筑是城市之魂。與這座城市的管理者一起,楊世昌用自己獨特的藝術目光審視和見證著哈爾濱城市發展對于建筑藝術的傳承和締造。同時,作為哈爾濱市政府建設顧問,楊世昌也是一個參與者。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曾前后四次全程參與了對中央大街整體建筑風格的集中改造。
楊世昌向記者介紹,對于城市建設的發展規劃,哈爾濱在秉承沿襲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對于老城區的改造,依舊是注重基于“歐陸遺風”的歷史原貌還原,對建筑樓頂和立面盡量向歐洲建筑風格靠攏。而對于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則是主張以歐式為主,多種風格并存的現代規劃綜合體。楊世昌說,建筑藝術風格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沿承“東方小巴黎”的美名,也許正是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