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王澍:建筑師是重要又危險的角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王澍:建筑師,生于1963年,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2012年獲得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獎普利茲克建筑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個中國人。主要作品有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蘇大文正學院圖書館、寧波博物館等。

      \

        王澍的第三次自我放逐被兩年前的普利茲克獎打亂了。他原本打算結束工作室原有的項目后,向學校寫退休報告,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去生活。他曾和學生在浙江做了幾百個村落的調研,發現更重要的是怎樣在一個地方生活。他希望能有很多鄰居,彼此熟識。但令他失望的是,所有村民幾乎都問他同一個問題:你什么時候能把我們的房子給拆了?他們以為他是去拆房子的,比起那些古舊的傳統建筑,他們更渴望的是跟城里一樣的新房。

        “整個社會對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完全喪失了真實的情感。我們只是習慣把‘傳統’這個詞掛在嘴邊,但傳統對中國現代人應該說沒有任何意義。”

        盡管在大學就把一切都想清楚了,但王澍沒想到今天的建筑業會面臨全盤商業化,理想主義的視野里想象和描述的那些內容很大一部分最后變成了商業化的產物。80年代,誰都理想主義過,也都批判性過,90年代是一個檢驗,大批同行一頭扎進了商業里,遇上了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時代。

        而王澍卻朝著與人群相反的方向,完成了他的前兩次自我放逐。本科時,他一半時間在讀哲學,以至于很多人都認為他讀的是哲學系,而不是建筑系。當時,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路,但并不確定,10年后,他確定無疑,在所有人認為他該大干、快上的時候,毅然選擇從深圳回到杭州。

        后來,他開始把讀大學時想清楚的事情付諸行動,他做的建筑都是他曾在嘴上描述過、用文章想象過的。

        “我比較早意識到,建筑師這個行當在今天這個社會的角色有多重要就有多危險。它核心的問題就是你對這個世界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看法。我始終深信不疑的、支撐我這么多年思考和奮斗的其實就是我始終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世界,就像我面對現實,我不相信現實只有這樣一種。這個空間也許就是一種潛力,你通過努力一點點把它揭示出來,讓更多人能夠體會到。”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