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四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3年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四基本一增強”,即通過中央、地方、村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吨笇б庖姟分刑岢鲆龊么迓湮幕z產詳細調查,按照“一村一檔”要求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統一設置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標志,實行掛牌保護。由此可見,如何在當今社會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保存鄉村記憶留住鄉愁鄉情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傳統村落,又稱為古村落,是對我國各民族在悠久的農業文明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且充滿地域特色的村落的總稱。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村落”一詞漸漸走入公眾視野,2011年,“古村落”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延展為“傳統村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人類“聚落”的一種形態,傳統村落以其古老性、地域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著稱,是人類征服自然、繁衍發展的有力見証,也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然而,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村落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來自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等各方面的沖擊,普遍面臨著被破壞或漸趨消失的窘境。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在2000年擁有363萬個自然村,至2010年十年間減少到271萬個,至2012年又減少到230萬個,可見,傳統村落的境遇不容樂觀,如果任其發展,我們可能將永遠失去那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記憶,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傳統村落的價值定位
我國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廣泛的農村地區,傳統村落在長期的農耕文明發展歷程中凝聚了眾多的歷史信息、文化景觀和民族記憶,它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等多種元素于一身的珍貴歷史遺產,被譽為“中華民族的DNA”。馮驥才先生認為,傳統村落是另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與現有的兩大類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不相同。傳統村落中蘊含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同屬于一個文化與審美的基因,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整體。從屬性來看,傳統村落是鄉土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一種活態遺產,是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于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價值。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來看,傳統村落的價值體現各有不同。從社會層面來看,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民居的聚集地和村民生產生活的社區,它構成了一個獨特的鄉土社會,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基層單位。如著名的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所言:“古村落體量雖小但五臟俱全,是完完整整的中國社會最基層的形態。”在鄉土社會中,村落居民通過勞動與智慧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動力支撐﹔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時期遺留下來的最大遺產,無論是村落建筑、歷史文物還是鄉風民俗、傳統技藝,都記錄和反映著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鮮明印記﹔從經濟角度來看,傳統村落的自然屬性、歷史屬性、文化屬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為廣泛的鄉村地區潛在的旅游資源,合理的開發和推廣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另外,從文化角度來看,傳統村落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每一處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社會文化認同視野下,傳統村落更是成為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在維護民族共同記憶和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