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中國近代公園面臨著不斷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認知當代園林遺產并處理好遺產與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是其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從遺產保護視角出發,引入數字化技術重新觀照近代公園的演變歷程和保護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園為例,運用數字技術對園林風格和思想流變進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園與城市的多層次動態關系,指出數字化技術有利于近代公園價值認知與判斷,對于近代公園的遺產價值評價和活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中國近代公園保護的研究背景
中國的近代園林在早期一直被學界視為中國古典園林發展至高峰后的衰落,或受外來影響下的產物。對其研究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人文學科領域對近代史研究的關注,從社會學、歷史學、城市學等視角出發,將園林看作是一個社會生活發生的容器,以此作為研究近代社會和城市文化的切入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我國的近代園林史研究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缺乏研究上的遺產視角,對于近代公園作為歷史園林加以保護的地位尚未明晰與確立,對其價值的挖掘與保護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保護標準與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護策略方面的理論探討和針對具體個案保護的分析性研究。
對于近代公園的拆建改造現象折射了園林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的脫節,需要從3方面入手,打破傳統研究的局限:
(1)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強化從遺產角度對近代公園的認知評價;
(2)將近代公園置于城市發展演變中進行整體考察,觀照園林與城市發展間的共生關系,通過透析近代城市公共空間多重價值的博弈互動,探究價值變遷對于形塑公園景觀的意義;
(3)結合園林研究中逐漸出現的量化技術手段,將近代公園理論研究中的定性描述轉化為可被應用于實踐的量化指標與工具,實現兩者間的有效銜接。
2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
2.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前沿
當今廣泛用于歷史遺產研究與保護方面的數字化技術有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技術,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3D掃描技術等。GIS的經濟、簡便和適應性廣的特點被引入了遺產保護領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優勢也被用于繪圖和空間分析,都積極推動著城市園林空間的相關研究。
數字化在國內文化遺產研究中主要用于采集、記錄和保存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復原和再現,并進行展示與傳播。近年來圍繞圓明園歷史遺跡發布的系列成果及舉辦的國際會議等都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建筑遺存和風景名勝區保護中的應用前景。
在古典園林的研究領域中,傳統的定性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量化分析相結合同樣開辟出了新的研究方法與視角,比如,整合空間句法與傳統空間分析方法來研究山地園林不同尺寸的景觀對象,運用空間句法分析古典園林空間結構,采用GIS色譜圖工具研究古典園林的空間視覺特點,運用現代聲學技術開展古典園林聲景研究。但在近代園林史學研究及保護實踐方面的應用,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價值和意義尚未得到足夠發掘。
2.2數字化技術與近代公園研究的契合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多維信息的匯總與融合,輔助分析歷史地理與文化地理信息,能極大提升空間分析能力和應用水平,突破近代公園在基礎性研究與保護實踐中存在的量化和信息化不足的局限。其優勢體現在:
(1)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與信息記錄能力,較之傳統測繪與空間分析手段,更能高效且精準地應對園林歷史環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2)實時信息提取與數據組織能力,有助于快速完成園林景觀的基礎分析,整合園林資料并轉化成可供研究使用的量化數據信息;
(3)數據庫平臺與人機互動的開放式遺產資源共享,能更好地實現園林數據實時反饋與更新,同時也能開放成為公眾共享當代遺產資源,加深普通民眾對近代園林遺產的認知和理解。
2.3上海近代公園的典型意義
上海的近代園林因租界西式公園的設立所引發的中西造園文化碰撞,開啟了近代中國園林史的轉折篇章,它的萌芽與發展是中國古典園林轉向現代園林過程中的革命性探索。
本文以上海復興公園為個案開展數字化研究。上海復興公園于1909年竣工,初為法租界公董局在顧家宅兵營基礎上修建的公園,至今歷經數次改擴建,現為上海市綜合公園。復興公園是現今中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法式公園,在探索中國近代公園中西合璧造園風格和技術的研究中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