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綠色”作為“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這與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脈相承。表明了中國將通過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也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邃思考。
一、堅持綠色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
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處理兩種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然而人與自然始終沒有真正建立起和諧友好的關系。原始文明時期,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與自然知識的缺乏,人類在依附自然中獲得生存與繁衍,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和恐懼。農耕文明時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自然探索的深入,人類在順從自然中獲得收益和提升,同時對自然的征服欲望也開始膨脹與發酵。進入工業文明時期,由于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在征服自然中獲得極大的物質滿足,但自然資源急劇消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空前緊張。盡管生態系統還在不知疲倦地處理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但是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
生態文明的特征在于,既克服了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的過分依賴,又超越了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而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因此,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讓綠色成為大自然的永恒底色。
尊重自然,就是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無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類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大自然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卻無法滿足我們的貪婪,只有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既不能與自然尖銳對立,更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我們的發展才能與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順應自然,就是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在“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傳統的工業文明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以致出現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生態文明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閾限內,主動遵循、積極契合自然規律,行止得當,收放適宜,真正達成“人類與自然的和解”。
保護自然,就是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準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短暫的經濟繁榮,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甜蜜果實的同時,也品嘗著環境惡化的苦澀后果。而生態文明理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嚴格的環境政策與較高的環境標準非但不是經濟的負擔,反而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即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夠相互支持和促進而不是相互抑制和沖突。因此,不但要在思想上樹立保護自然的觀念,更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確立保護自然的“規矩”和“邊界”。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不竭的動力。
二、堅持綠色發展,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樹立新發展理念,首先要解決為什么人、由誰享有這個基本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既明確了綠色發展的價值準則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規定性。
堅持綠色發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得更加美好。西方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協調,追求的是“物本”目標取向;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協調,追求的是“民本”價值緯度。我們認為,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略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這種“唯經濟增長主義”的追求是錯誤的;只關注生態環境而不顧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生活水平,這種“唯生態中心主義”的考量更是不可取的。我們的生態文明要求不是簡單的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而是把這些要求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環境等全方位需求。因此,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否則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愿景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而現實生活中,這三者往往很難達成一致,其中的關鍵在于:是否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與民生的關系,既是對生態產品的準確定位,又是對民生內涵的豐富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因此,“以人民為中心”是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發展為了人民,就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習近平提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這些重要論斷都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最關注的領域、最迫切期盼解決的問題。因此,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三、堅持綠色發展,探索“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實現途徑
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要求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在廣義上,綠色發展還涵蓋了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基本內涵,可以看作是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簡單形象的代名詞。循環發展是將自然界生態良性循環的規律引入整個經濟運行、社會運行的大系統中,把“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運用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從污染治理、資源節約、生態修復入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提高效益或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還面臨許多階段性的特殊考驗:一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二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三是我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落后的工業生產水平又加重了我國經濟的“污染、線性、高碳”特征。因此,“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走符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階段特點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