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告別粗放大數據 讓工程造價更精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3-10  

        2016年,我國建筑業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過程中,將轉型升級與產業優化布局、新舊動能轉換相結合,呈現出新的特征。其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BIM、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概念下的新技術開始與建筑施工深度融合,成為推進建筑業進一步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長期以來,由于建筑市場的信用缺失,虛假信息眾多,影響了國民經濟和投資效益,加大了企業經營成本與風險,更導致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今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增強建筑業信息化發展能力,優化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建筑業發展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塑造建筑業新業態。在當前眾多行業領域不斷與互聯網、大數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建筑業特別是工程造價領域將如何借助大數據技術告別粗放無序,更加精準高效?

        融合創新搶抓機遇

        Q:當前眾多行業都在積極融合互聯網技術,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綱要》明確了建筑業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你如何理解大數據在建筑業的應用前景和發展?

        A:在任何一個時代,建設行業對國家的支撐都是巨大的。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互聯網和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在建筑業應用還非常滯后,這與建筑業的支柱性地位并不匹配。因此,《發展綱要》的發布具有重要意義,為建筑業信息化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發展綱要》提出,要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大數據、智能化、移動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建筑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還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筑企業及具有關鍵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業信息技術企業。這些積極信號的釋放對于建筑業科技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聚焦痛點建立標準

        Q:面對這么大的一個行業,根據你多年的從業經驗,你認為應如何聚焦行業痛點,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決關鍵問題?

        A:建筑行業有很多改革難題需要破解,我們需要更加聚焦,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我個人認為投資決策以及成本管控可以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得到優化升級,即把項目做好,讓項目成本可控。《發展綱要》也指出,要深化應用估算、投標報價、費用控制及計劃進度控制等信息系統,逐步建立適應國際工程的估算、報價、費用及進度管控體系。

        近10年來,中建普聯一直在圍繞建筑領域的成本數據開展工作。2008年,我參與廣東省定額編制,當時基本上是根據工人、施工技術專家、定額人員的實踐經驗,并參考有關技術資料對完成某項工作的人材機的消耗量進行分析,最終制定出定額標準。這種以經驗為依據的方式,缺乏科學性和精準性,且難以與市場緊密結合,對投資決策和成本管控的指導意義也很有限。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思考,行業急需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數據為依據、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參考標準。

        2012年,我參加了亞太區工料測量師協會在西安舉行的國際造價工程聯合會,來自美國、日本、印度等國際參會代表,分享了大數據、BIM、云計算、工業4.0等在建設行業的應用。受此啟發,我認為籌建與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結合的成本數據勢在必行。

        然而,數據的采集和利用面臨很大的困難。事實上,早在2011年,中建普聯旗下的造價通平臺上的數據已突破數億筆交易。但是由于材料沒有條形碼,而且使用項目、名稱、屬性等各不相同,價格更是千差萬別。當平臺上這些巨量數據碰撞在一起,數據本身的架構就難以支撐。因此,要解決建設行業成本管控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數據標準問題,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

        截至目前,我們團隊用5年的時間一直在國家人材機的標準下從事唯一編碼工作,也就是說要讓每一件材料都配上一個“身份證號碼”,由此可以追溯到這件材料的產地、屬性、用途等,即材料標準化,幫助行業建立起大數據解決方案的行業標準。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材料的標準化能夠更好地解決成本管控這一核心問題。同時,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市場化的動態指標數據也會得到普及和應用。

        筑牢根基厚積薄發

        Q: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反復實踐,現在大數據平臺運作如何?

        A:作為標準化的前奏,數據識別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比如杜鵑花也叫映山紅,在項目預算時,標注的是映山紅,而在結算時卻是杜鵑花,同樣的東西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系統是無法識別的。不過根據大數據技術,當一樣東西被冠以標志性的符號,其實都是可以找到規律的,也就是說大數據就是在找規律。造價通平臺經過9年的運營,很多技術難題被逐一攻克。現在,當用戶上傳一個項目成果文件到平臺,平臺可以實現材料批量智能識別,并對其進行自動分類、自動標準化及自動編碼。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