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是特色小鎮繁榮之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5-12  

        專業鎮是中山的特色,近20年來中山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源自專業鎮的活力。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專業鎮經濟備受困擾,如產業低端、創新不足、品牌雜亂、競爭過度等,以傳統專業鎮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土地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鎮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驅動發展難以為繼,以現有城鎮空間布局建設宜居城市難以為繼。

        為破解四個“難以為繼”,中山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特色小鎮建設,這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專業鎮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發展載體,以創新、創業、創造為導向,以特色產業在城市郊區(新區)或小城鎮的特定區域集聚發展為特征,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功能的重要發展平臺,是“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型發展空間。今年初,中山市舉行第一批特色小鎮的評選,全市25個鎮區一共申報33個特色小鎮進行同臺PK。從申報的項目和初步方案看,大多數考慮尚不成熟,甚至相當部分仍然是建設產業園區、旅游區的傳統思路,因此亟待加強規劃建設的全方位引導和統籌,確保特色小鎮建設穩步有序推進。

        建設特色小鎮須弄清楚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產業定位是立鎮之本,特色小鎮首先是產業之鎮,是一個產業的空間載體。打造特色小鎮是對特色小鎮及其周邊區位、產業、資本、人才、文化、景觀等資源優勢的一次徹底厘清和深入分析,根據既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謀劃系統創新,定位產業特色,集聚創新資源,精準項目招商,發力創新驅動,實現企業成長和小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創新驅動是發展之本。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其根本在于產業選擇、在于經濟發展。因此,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實現產業發展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是特色小鎮產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再次,“三生”融合是繁榮之本。縱觀成功的特色小鎮,既是極具高新特質的新興產業或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平臺,又是充滿人文氣息、增進鄉土認同、游客流連的文旅空間,更是環境優美、休憩舒適的宜居之地;是產業、文化、旅游的“三位一體”,是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發展,也是“產、城、人”的有機融合。

        最后,天時地利人和是推進之本。“天時”即特色小鎮的建設契機,體現為國家、省、市對特色小鎮發展建設的政策扶持和引導鼓勵;“地利”即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條件,良好經濟基礎、產業特色、創新意識、自然生態、人文理念、城鎮化發展等條件,為特色小鎮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人和”即政府、企業、居民形成廣泛共識、協力推進,以小空間實施大戰略,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為此,中山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建議從以下10個方面推進:

        一是轉變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特色鮮明、產業優勢、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促進傳統專業鎮轉型升級,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功能平臺,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由“特色產業”專業鎮轉向“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特色鎮。

        二是注重規劃先行。做到產城融合、城景融合、城域統籌、人地和諧,既要搶抓機遇積極推進,又要注重科學論證穩健推進。立足現狀、圍繞特色定位編制總體規劃,注重推進“三舊”改造,拓展和優化發展空間,統籌兼顧“小鎮客廳”建設、眾創空間打造、旅游服務設施配套、生態環境優化、社區創建治理。配套編制專項規劃,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公共服務之間做到有機銜接。做好小鎮形象設計,根據特色定位和地形地貌確定建筑風格,形成獨特韻味。

        三是突出產業特色。結合鎮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立足符合中山產業導向和未來發展態勢的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高起點做好產業專項規劃,定位和聚焦發展優勢明顯、成長性好、市場空間大的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讓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融合發展。同時,立足全市注重產業精準定位和錯位互補,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升級。

        四是優化城鎮空間。引導人口、產業、空間合理集聚,產、城、人和諧共生,彰顯本地山水風貌。要樹立全局觀念,突破行政藩籬,主動探索臨近鎮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推進,著眼于優化城鎮空間格局,推進區域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創建市級、組團級特色小鎮,分級分批、梯度推進,著力打造一批示范效應的特色小鎮樣板。

        五是突破行政藩籬。鑒于中山“一鎮多品、多鎮一品”并存的產業現狀、基本相近的自然生態風貌、普遍較小的鎮(區)面積和幾近開發殆盡的可建設土地,特色小鎮的創建要樹立起全局觀念,要主動探索臨近鎮區優勢互補、協同推進與錯位發展,推進全市資源統籌,加快實現協同發展、集約發展。

        六是凸顯文化內涵。特色小鎮要有文化標識,能夠給人留下難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培育創新文化、產業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厚植文化底蘊,匯聚人文資源,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區域特色文化,從挖掘地方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入手抓好謀劃與落實。

        七是注重創新創業生態的打造。特色小鎮應該是活力小鎮、創新小鎮、永續發展的小鎮。要堅持創新驅動核心戰略,集聚創新創業要素引領發展,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做強創新主體,構筑創新載體,培育創新業態,補齊現代創新活力不足的短板,激發創造活力,持續優化提升創新創業生態。

        八是創新投資模式。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政府負責特色小鎮的規劃定位和引導,引進民企、央企等龍頭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統籌特色小鎮建設,最理想的是由實力雄厚、有開發經驗的企業統籌規劃建設,給予小鎮獨立運作的空間,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投融資模式,使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真正協力參與特色小鎮建設中來。

        九是強化人才支撐。特色小鎮更依賴知識與智慧的支撐。要著力培養、引進特色小鎮建設和發展的各類人才,除了享受市、鎮(區)出臺的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要敢于提供更大激勵。支持特色小鎮打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行業大會、展覽或論壇等交流平臺,加大對國內外人才的招引力度。

        十是加強系統性創新。加強產業(經濟)創新、發展模式創新、政策(制度)創新、社會管理創新,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鏈。構建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根據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推進市鎮聯動的精準化引導政策,強化用地保障,加大財政金融支持,依法依規實行“一類一策”或“一鎮一策”,在項目審批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靈活運用、大膽嘗試各種好的改革舉措。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傳解讀特色小鎮,營造良好的創建氛圍。

        (作者系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