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應“蹄疾而步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11日在上海稱,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由于經濟波動會影響到城市建設,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智慧城市建設不宜過于“激進”和“急切”,應將“蹄疾而步穩”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戰略原則。

        劉士林是在2015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春季論壇暨交大文科創新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近來,在經濟“中高速增長”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受到“下行”和“降溫”的壓力和考驗。劉士林認為,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正加速融合,降溫、減速和動蕩是相對的,而保持較高發展速度的基本態勢是絕對的。首先是來自市場的巨大需求,其次是出自政府城市治理服務的需要。

        “在大數據時代,要想管理和調控人口、經濟、社交活動越來越密集頻繁的城市,必須借助信息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業,但由于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也不排除出現‘暴漲暴跌’情況”,劉士林說。

        同樣,在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梅宏看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兩方面,儀式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問題,二是信息化預城市化的融合問題。

        梅宏說,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市中,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及產品的更新換代快,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行業“倍增器”和“催化器”,甚至會成為行業的顛覆者。

        “要應對目前的復雜局面和多重挑戰,無疑要推進信息技術和城市規劃的深度融合”,梅宏解釋道,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起步較晚,需要更快更好地發展。

        同時,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僅居于中位,目前處于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他預計這種態勢至少要延續到2050年左右,在中國環境資源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病”日趨嚴峻的背景下,“應以智慧城市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戰略目標”。

        劉士林則提出人文智慧型城市發展目標,將智慧城市從“經濟問題”轉化為“文化問題”,因為不同城市和區域由于信息化家底、條件、需求不盡相同,這個過程中面臨的復雜局面和矛盾關系遠非西方經濟學“不是政府有問題,就是市場有問題”這種簡單二元對立思維所能吃透和指點的。

        “蹄疾”是步子一定要快,慢了會脫離第一方陣,以后追趕起來會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步穩”是穩扎穩打,不斷建立根據地,“將這兩方面統籌協調好,就有可能開拓出一條具有戰略性意義、變被動為主動的自主發展道路”。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