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長江中游城市群簡單畫個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日本面積的85%、德國面積的89%;總人口超過1億人;去年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僅次于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這三地用約4%的國土面積產生出約1/3的GDP,被視作中國經濟“前三極”。
據報道,4月5日,國務院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湖北的武漢城市圈、湖南的環長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環鄱陽湖城市群自此成為“一個群里的朋友”。國務院批復文件中指出,該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
給長江中游城市群簡單畫個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日本面積的85%、德國面積的89%;總人口超過1億人;去年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僅次于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這三地用約4%的國土面積產生出約1/3的GDP,被視作中國經濟“前三極”。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漢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協議》。《人民日報》當時報道稱,“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稱呼應“長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表態,希望與湘贛等地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
熱點問題1
“中三角”為何此時獲批?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首先獲批,可見其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實上,該規劃從2013年啟動編制到獲批,歷時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討,則歷時五年之久。
湖北是牽頭編制規劃的省份。據《湖北日報》報道,湖北省發改委中部辦有關負責人透露,規劃初稿三萬多字,幾經修改,于2014年12月上報國務院審批。“規劃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領域,強調通過共推的項目和事項,打破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推動一體化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對于規劃出臺的背景,該負責人認為,“既契合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又是長江中游地區加快發展的現實之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2011年就開始研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先后在長江下游地區批復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等多個區域規劃,上游批復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只有中游沒有批。“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列為‘三個支撐帶’,對長江經濟帶空前重視,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時機剛好。”魏后凱說。
“李克強總理曾用‘下圍棋’來比喻區域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先從‘金角銀邊’開始。會下圍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銀邊’是比較容易做活的。現在沿海地區發展充分了,下一個階段就要‘決戰中部’,使中部地區成為一個新的增長極。”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場、資源等多個方面,優勢都很突出。
陳耀認為,在區域戰略中,空間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進時間就越長。“長江經濟帶覆蓋東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宏大的戰略實施起來,還是要有具體的抓手。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后,中游城市群規劃首先拋出來,可見其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礎設施、交通、通訊、電力、能源等方面,預計會有很大的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還提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獲批,除了有推進新型城鎮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需要,還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經濟進入新常態,要避免經濟增長過度下滑,要穩增長,‘中三角’對培養新的增長點起到很大作用。”